使用者憤怒的獅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時空之城主人文洛陽與智腦“文君”聊天,問及介紹歷史人物時問道:“文君,你說如果唐太宗請求,你覺得我是該幫還是不幫?”
“主人,這取決於哪個位面,影響的僅一個位面歷史方向。”智腦“文君”說道。
文洛陽沉默不語,思考後繼續編輯影片,第二天光幕再次出現萬朝之中。光幕的出現也讓萬朝古人們多了茶餘飯後的談資,光幕出現,萬朝古人們又來了興致。
光幕:“縱觀華夏幾千年文明史,名臣名將無數不可全數講,只能講一些對歷史發展促進的歷史人物並且影響力很大的人。
歷史很長,每個歷史時期都有影響未來的名臣名將。也只能講實現華夏統一,維護民族尊嚴與國家安危的作出突出貢獻的歷史人物。
東漢初期一代名將,一生做到馬革裹屍,立威交趾,光復國土,伏波將軍馬援!
馬援字文淵,右扶風茂陵縣人,中國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將領,東漢開國功臣,漢明帝明德皇后馬氏之父。
馬援出身官宦世家,新莽時任郡督郵,因私放重囚亡命北地;遇赦後在當地經營牧畜,後為新成大尹。
新莽敗亡後投奔涼州軍閥隗囂,頗受敬重,長居西州;後歸順東漢,移居洛陽。隗囂叛漢後他為光武帝謀劃,往來遊說離間隗囂部屬。
建武八年,光武帝親征隗囂,馬援聚米為山,指畫進軍途徑,使光武帝順利擊潰隗囂。這也是歷史最早的軍事沙盤。
建武十一年任隴西太守,擊破先零羌,討降參狼羌,使隴右諸羌平定,後入朝任虎賁中郎將。
建武十七年任伏波將軍,領兵南下平定“二徵起義”,安定嶺南。因功封新息侯,馬援行軍所過經常為郡縣修治城郭,穿渠灌溉,造福利百姓,並與越人申明舊制,加以約束。
此後匈奴,烏桓侵擾三輔,馬援又主動請兵出擊。建武二十四年以六旬高齡領兵遠征武陵,五溪蠻夷。次年受阻於壺頭,在軍中病逝,享年六十四歲。
死後受人構陷被收回新息侯印綬,又因外戚之家不得封侯預政,故未得入雲臺二十八將之列。
建初三年漢章帝為馬援平反,追賜諡號“忠成”。唐宋時配享武廟並被宋徽宗加封為忠顯佑順王,清聖祖時從祀歷代帝王廟。
馬援戎馬多年,在東漢建立前後屢立戰功,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氣概受到後人的崇敬,著有銅馬相法等。
馬援好騎馬,也善於鑑別名馬。他在交趾時獲得了駱越地方的銅鼓便把它鑄成駿馬的模型,回朝後獻給皇帝。
馬援為後世供獻了兩個成語,一為老當益壯,二為馬革裹屍。這兩個成語皆有故事,馬革裹屍源自一次交談,馬援原話意思是:“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戰死疆場,馬革裹屍這才是一個軍人至高無上的榮耀,誰能知道馬援這句名言一語成讖。
馬援在平定所謂“二徵起義”,實則是當地土著不服大漢,人為製造對立和分裂,為後世華夏發展帶來很多麻煩,地緣政治惡化,威脅到國家安全,尤其是海上島嶼主權之爭,華夏海洋利益受到挑釁。
至於馬援的足跡究竟有到多遠?據《唐書環王傳》與《安南志略》等史料記載:
說他一直打到了湄公河三角洲,設象林縣(今越南廣南維川茶橋地方)。並在這裡樹立若干銅柱作為東漢與蠻族的法定國境邊界線。
他怕越南人以後又造反把代表漢朝的銅柱給拆了,於是撂下了一句狂拽酷炫屌炸天的狠話:“銅柱折斷之日就是交人滅亡之時。”並在柱子上上刻了六個大字銅柱折,交人滅。
越人每過其下以瓦石擲之,遂成丘,是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