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大夏諸王會盟(1) (第1/2頁)
淮南王劉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夏三年十月,大夏天子姬祁昭告天下諸侯國,詔令大夏十六位諸侯王於有夏三年正月初一,抵達韓國都城陽翟舉行祭天會盟,另外大夏天子姬祁欲親自為雍王嬴子嬰、齊王韓信、牟王彭越三位新王戴上九旒王冕。
韓國陽翟城背靠嵩山,潁水於城東川流而過。陽翟尤以此地曾為夏禹之故都,有鈞臺古蹟之遺存而著聞。
堯舜時期,陽翟古稱禹州,禹州乃夏部族聚居之所。大禹為夏部族首領,是黃帝的玄孫。禹州因為大禹初封於此,故稱“大禹之州”。後因夏王朝創立並建都於此,又稱“夏都”。傳說禹在夏都執政八年,號令天下實行統一的歷法,俗稱“夏曆”,亦云“農曆”。
史載大禹之子夏啟,曾於夏都會盟天下諸侯舉行鈞臺之享。
鈞臺之享發生於夏朝初年。是乃夏啟剿滅有扈氏後,為廢除傳統的部落禪讓制,鞏固主權,確立“後”位世襲,于都城夏都(陽翟)召集天下諸侯,舉行的一場盛大的祭天慶典、方國會盟。此次會盟確立了夏啟“共主”地位,夏主始稱“後”。
鈞臺亦稱夏臺,原在陽翟城南,距城十里。《水經注》:潁水經上棘城南有潁水支流所出。瀆經三封山北,渠中有泉出焉,為之嵎水。東經三封山,東南歷大陵西。陵上有啟筮亭,夏啟曾享神於大陵之上。嵎水東南流,經陵下,積為坡,坡方十里,稱鈞臺坡。
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北方翟人(亦稱狄人)入據櫟地,因其地在嵩山之陽,改稱陽翟(音狄)。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韓景侯將韓國國都自平陽遷至陽翟。
公元前375年,韓國攻滅鄭國,遂將國都遷新鄭。僅五年(即公元前370年)韓懿侯便將國都城重又遷回陽翟,此後一百五十多年,陽翟城一直作為韓國都城的存在。
韓國地域屬暖溫帶氣候,溫和宜人。其地形有山區、丘陵、平原,且各佔三分之一。更有潁水穿境而過,潁水之大小支流遍佈全境,優越的地理環境,豐富的物產。秦時始皇帝置潁川郡。
韓王韓成接到天子謁者送達的詔命後,命令韓國司徒張良全權負責會盟場地的營建。
張良世代為韓國司徒,張氏一族世居陽翟,自然知曉鈞臺坡位於何處。於是張良徵發韓國勞役,於鈞臺坡上大興土木興建祭壇盟臺。又於坡上興建天子與諸侯王所居寢殿。
耕時兩月,會盟場地終於落成。大夏諸侯王相繼領軍到來,駐兵於鈞臺坡。
有夏三年十二月初晉王親提十萬晉軍出晉陽南下會盟,晉軍包括兩萬親軍駕五千賓士戰車,八鎮精銳甲士四萬(副將利幾頂替韓信成為虎賁將軍,八鎮將軍全部隨軍,每鎮各出五千精銳),郡縣輔兵四萬,十萬晉軍皆身著鑲鐵皮甲,手持精鐵兵刃。
晉國出兵十萬,秦國出兵八萬,楚國出兵六萬,齊國出兵六萬,趙國出兵五萬,雍國出兵四萬,魏國出兵三萬,燕、代、魯、韓、吳、九江國皆出兵二萬,牟、臨江、衡山三國出兵一萬。大夏諸王皆領國中精銳部隊,或早或遲前來陽翟會盟。
天下十六國諸侯王合兵五十七萬,一時間陽翟郊外鈞臺坡上,矛戟似林,旌旗如雲,兵車萬乘,車輪轆轆聲、戰馬嘶鳴聲不絕於耳。
有夏三年正月初一,陽翟郊外鈞臺坡。
“會盟開始,天子諸侯王上臺各就位。”韓國司徒作為此次會盟的司儀。黃鐘大呂之音響徹天地間。正月初一此日,天氣晴朗,陽光明媚。盟臺之上有華蓋遮陽,有炫麗圍幕擋風。
一頭華髮的大夏天子姬祁首先登上盟臺,只見姬祁頭戴前後垂有十二旒的天子冕,衣著赤底黑龍袞服,外罩大裘。天子姬祁在臺下五十七萬人的注目下,就坐天子之位。
緊隨其後登臺的是大夏方伯晉王項羽,項羽英姿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