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章邯入蜀 (第1/2頁)
淮南王劉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夏二年五月,章邯在整合完雍國勢力之後,整編出八萬大軍,可是漢中狹小,巴地多丘陵又歷來不是產糧區,因此章邯如今面臨著軍隊斷糧的局面。擺在章邯面前的選擇有三個。
第一個選擇最簡單,是就地解散八萬大軍,巴地丘陵地廣人稀、物產豐富,單純狩獵野獸、採摘野果就能養活這些人。不過不到萬不得已,章邯是不會出此下策,一國元帥手下無兵,又如何壓制國內,執政雍國,施展抱負呢?
第二個選擇是沿著長江東進南郡,江漢平原是由長江與漢水沖積而得名,此處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佈。江漢平原是楚國的發源地,氣候條件良好,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春秋時楚莊王就是依靠此地問鼎於周疆。
可是從江州此去南郡首府江陵縣有一千五百多里地,而且只有長江水道河谷可走,無第二條路可通,只要臨江王共敖差人駐守巫山,章邯就無計可施,更何況以現在的江州倉稟裡儲備的糧食,不足以支援八萬大軍前行一千五百里遠征。
第三個選擇也是最佳的選擇,那就是向西進軍前往蜀地就糧。
蜀地於二萬年前就開始出現人類文明,並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形成了以寶墩文化、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為代表的高度發達的古蜀文明。古蜀文明與華夏文明、良渚文明並稱為中國上古三大文明。
蜀地夏時為百濮地,《華陽國志》載:“越嶲郡會無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大約在夏商時期,蜀人部落從高原之上沿岷江而下遷徙至成都平原。在商周時期,蜀地建立了由古蜀族為中心的蜀國,蜀地由此得名。
西周初期(前1045年),古蜀國杜宇王朝建立,定都於魚鳧,後遷至郫邑,杜宇王朝採用君主世襲制,其勢力基本覆蓋了整個蜀地。
春秋早期(前666年),杜宇氏禪位於蜀相鱉靈,鱉靈建立了開明王朝,定都於廣都,開明九世杜尚執政時(前367年)遷都至成都。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巴國與蜀國互相攻伐,皆來告急求救於秦國。秦惠文王命司馬錯出兵攻打蜀國,同年十月,秦軍滅亡蜀國,後於蜀地設蜀郡(治成都)。
古時每當岷江洪水氾濫,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災,蜀地又是赤地千里,顆粒無收。
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灌縣以東成都平原上的萬頃農田,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
長江水由南北兩條支脈於江州城下匯聚,長江北脈往北行一百五十餘里,來到墊江縣,有三條河水於此處交匯,融納入長江:從東往西分別是潛水、白水、涪水,章邯從漢中郡南下巴地就是沿著潛水而下;
白水發源於秦嶺山脈,沿著白水縣、葭明縣、閬中縣、安漢縣一路南下至墊江匯入長江;
最西端的涪水發源於岷山主峰寶頂山,向南流經北蜀公申陽的都邑涪縣,接著涪水一路南下廣漢縣,至墊江縣匯入長江。
雍國元帥章邯率軍西進就食,就是計劃沿著涪水逆流而上先入北蜀,再西入南蜀。
章邯率八萬雍國大軍沿江北進,來到墊江縣。彼時章邯南下救援江州時,路過墊江縣,已經將此縣城佔據。
雍國大軍過墊江縣後西進涪水,而後蜿蜒北上,北行兩百餘里踏入廣漢縣的疆域。忽而斥候來報:北面有一支褐衣軍隊,打著北蜀公申的紅藍旗幟截水攔道。
章邯知道是北蜀公申陽領軍前來了,於是讓雍國大軍嚴陣以待,自己則驅車上前觀察。
北蜀公申陽魯地薛郡瑕丘縣人,秦末諸侯並起,申陽隨張耳經略趙地,是張耳的寵臣,後來追隨項羽入關。申陽首先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