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報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卻是絕對不講的。
沒想到,多年之後,下放的我,竟然也會在老菜市裡賣東西。那是*後期,市場的管理越來越松,老菜市的規模已是佔滿了那整整一條街,還延伸過了小十字街口,佔滿了對過的那條老街。因為自己身份的特別,屬於生產隊裡最“公正”的一族,所以生產隊為了變點機動的錢花,就讓我和會計一起去運河老菜市裡賣大米和賣牛肉。那時我總是把頭低的很低,怕被熟人看到。
更沒想到的是,當年我們在當市管會的業餘糾察隊員時,領導我們查市場的市管會工作人員之一的朱廷久先生,如今已是市書法家協會主席,並且還是我的忘年摯友。我們最佩服的一次行動,是他查獲了一桌賭徒,那四個在老菜市的一間小屋裡賭博的傢伙,只好低著頭,依然坐在桌子四周,桌上攤著麻將,而那張小桌子,此時已擺在了市場的路邊示眾呢!
如今的老菜市還在,只是成了賣日用雜貨的小市場,路兩邊已是改造後的兩層商住樓,改革開放之初,也曾無限風光過。不過,如今卻是樓舊路破,很像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風貌。有一天,我到那兒去買鐵絲網制鳥舍,竟被一個賣鍋碗瓢勺的攤主一迭聲的“大學生”叫住了,一看,哈,竟然是我的老鄰居,原來是在平馬車社拉板車的。樂哈哈的神侃半天,根本不像生意人。對於他來說,賣東西不過是個幌子,在街頭看景才是真的。想來他還算是子承父業,我記得他父親是賣鹹魚的,六十年代初就死了,家道十分殷實,是我們高臺子上第一家蓋瓦房的呢!
2007年10月14日
縣醫院(一)
習慣把市人民醫院叫縣醫院。叫了幾十年了,不僅是我,許多人都如此叫。其實,這與其說是一種習慣,不如說是一種感情。
曾在《公廁》裡,提到過縣醫院的公廁。蘇式的標準化的廁所,勝過民居。在那樣的廁所裡方便,也是一種享受。因此算得上縣城裡的一個景點,特別是鄉下來的人,進出醫院公廁之後,回到鄉下,都要津津樂道一番:衛生、整潔、洋氣、氣派。用現在的話說,那是一種文化&;not;——廁所文化。中國人歷來重吃不重拉,把廁所建得像洋房,是傳統觀念上的強刺激和突破,也是一種文明觀念的普及。所以,醫院的公廁,實際上也是縣城的一個文化意義上的景點。特別是看到今天城區裡的許多公廁還不如當年縣醫院的大氣和規範時,它帶給我們的,更是城市文明和城市文化建設意義上的思考了。我這樣說,不是刻意“以臭為美”,因為從第一次見到它並且使用它時,印象和思考,就已深深烙印在心頭了。
偶然和書協主席朱先生談起縣醫院的初創期,他笑問我,知道縣醫院最初的院牆是什麼樣子嗎?我說是一種磚砌的花牆。他說不對,是竹籬笆。還說:“不信你去問你媽。”用不著問了,因為我的最初印象來自六十年代中期,而他,卻是運河鎮的土著民,談起老運河的種種軼事,他是無可爭議的權威。
竹籬笆的醫院院牆是什麼樣子,只能憑想象了。我見到縣醫院時,已有了高大的磚砌的院牆,大門也和現在一樣,朝北——七十年代時,大門曾經改向東方,一改就是二三十年,所以看到醫院的大門又改向西時,不僅有時光倒流感,還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
記不清最初是去縣醫院幹什麼了,好像是母親住院開刀吧?我是在保姆的帶領下去看她的。進了大門,兩側是兩排長長的簡易的平房,門診打針都在這裡。正對門的是一溜瓦房,藥房和住院處。房子外起脊內平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