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頁 (第1/3頁)
張大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也正由於他的意識猶在懵懂茫昧之境,四肢仍騖踢亂打,一推手、一蹬足,都發乎一股剛猛強烈的求生意志,所謂&ldo;氣隨意到、力從意出&rdo;,每一動作都有挾泰山以超北海的萬鈞劇力,源源瀉出,鼓盪波濤,益添澎湃。
此時倘或有那不知情的鄉人打從溝旁林中經過,便可以清清楚楚望見:在這寬不及數丈的溝口之中,彷彿有蛟龍龜怪正在大雨之中興風作浪,將原本已十分湍激的河面更卷出一隻徑足六尺、高可九尺的碗狀水渦,這水渦時而向東、時而向西、倏忽在南、倏忽在北,並無瞬息歇止,然而每一衝撞,都將溝口沿兒上的土石泥沙掃拂崩坍個尺許見方。如此一來,不到一時半刻之間,九丈溝已經成了十八丈溝‐‐原來鄰河雜生的一乾喬木、灌木之屬更哪堪波牆摧擊?先是枝葉橫飛、繼之根張露,再加雨水沖刷,但見一株株原本生機盎然的樹叢登時成了大大小小的禿木,紛紛然傾入急流之中,載浮載沉、漂向無以根柢攀附的荒江野渡。
其實隨波逐流的尚不只是土石樹木而已,傳聞中那批刊刻了&ldo;武藏十要&rdo;秘笈的佛頭一共有八十四顆,也被李綬武那身泥丸功內力所排盪沖注的強大水流攪晃得翻騰上下、欹側歪斜,彼此撞擊幾回,一個個兒從一艘原本是運木材的沉船之中散落。體積大些、重量足些的便墜觸河床、掩埋於淤泥之內;體積小些、重量輕些的也就乘浪隨流、沿河而去。傳聞中可以力敵十萬雄師的佛門武學從此萬劫不復‐‐其中十九顆在五十年後為漁夫網得,佛頭頂門上的穴竅早已斑駁蝕毀,竟無通人能識,有當地考古專家疑其與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為同時代產物,遂撰文發詳,推測這一十九顆佛頭可以作為佛教初傳時已遠及齊魯區域的證據,其孤執淺妄如此,便不值得贅辯了。
且說李綬武滅頂河中,但憑半口氣息撐持,一陣手舞足蹈下來,居然將身外數尺之間的水流排撥得涓滴不能沾附,體內則漸漸熱了起來。實則這正是丹田泥丸自得法語所謂&ldo;活潑&rdo;妙用的結果。打個譬喻來形容:這泥丸好比是今世之人建築水壩,復在壩底增設一部巨大的發電機,借宣洩而下的奔流再將水勢引回淵源所從來之處,如此周而復始、迴圈不息。李綬武固無意逞弄什麼功法,未料卻在生死一線的關頭將這泥丸功發揮得淋漓盡致。但看他身骨一熱,更不覺得呼吸窒悶了,本能地覷張眼簾,不覺駭然:自己竟置身在一個好似巨缽大碗的漩渦之中,手腳則全然不由自主地揮拂騰踴,推打縱躍。李綬武當即了悟:這是內氣充盈、元靈周轉所致,只不知隨身紙封濺濕了否?偏是為這張畫再一分神,李綬武那源源勃發的內力頓時散了,可一條身軀卻叫周圍那環堵攏聚、飛速旋轉的碗狀水渦狠狠拋彈出去,李綬武撲面栽下,伏在一大片毒藤之上,只匆匆一刻之內,滿頰奇癢難熬,稍一撓抓,浸毒孔穴便破皮潰血,留下了個終身的瘢記。
以上的兩千九百字是我第二個失敗的嘗試。它的問題是大量堆砌的動作描述成為一種類似慣性書寫的效應,讓小說鑽進了李綬武無意間隻手摧毀武林奇珍的枝節,如此我便根本無法交代&ldo;南昌行營&rdo;的內幕和白蓮教、丐幫之間的勾鬥背景‐‐他們通通被一場暴雨和兩頰麻瘢給擠壓掉了。
如果說這是創作上的瓶頸,未免言過其實,因為這兩起失敗都是我到達&ldo;人文復健醫院暨護理中心&rdo;當天午後百無聊賴之下信筆塗鴉,純以紀實備忘為目的的書寫。當時的環境‐‐一個用汙濁、骯髒、窳陋、破敗皆不足以形容的所在‐‐的確刺激著我以極為流暢快捷的速度在高陽那疊殘稿的背面踏出了《城邦暴力團》的兩小步。每一個句子、每一個語詞甚至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