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陳建功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那年,白介夫在北京市主管地震(3)連載:唐山大地震親歷記 作者:馮驥才,陳建功等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唐山地震以後,白介夫看了不少材料,到國外參觀考察時候也注意到,有些國家的樓很高,但全是框架結構,所採用的牆壁材料都是輕質的,而在我國這種建築方針的實施和推廣卻很難,白介夫說:&ldo;不是技術上的困難,而是房屋建築領域沒有這方面的意識。其實,任何一個建築都可以採用輕型結構和輕質材料,防寒隔熱又節能的牆體材料已經有了,問題是如何能夠在我國的整個建築業中切實推廣和應用,使之成為整個建築業的大方向。&rdo;白介夫一直在思考,今後建房時如果能多採取鋼結構牆體框架,中間的牆體用輕質保溫的材料的話,即使有大地震,房子倒了也沒關係,再說這樣的房屋結構更不容易倒。日本就是很有說服力的證明。如今中國每年生產鋼材2億多噸,產量並不低,但在輕型鋼材研製方面並沒有充分的設想和發展。根本問題在於建築部門對防震研究就不夠重視,能見到的相關宣傳很多是&ldo;這種結構是多結實,七八級地震也倒不了&rdo;!而輕型建材呢?就根本沒有這個宣傳題目。再說,輕質材料建房的速度比傳統方式快,像日本和歐美的一些發達國家,一棟樓架子起來以後,把輕質的東西貼上去就行了,用不了多久就能住進人去,既安全便捷,又提高了效率,這樣的好經驗值得我們借鑑。
他們大難不死並非因為幸運(1)
連載:唐山大地震親歷記 作者:馮驥才,陳建功等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李光當時,倖存者們利用防震知識進行避震,震後安全脫險,他們的防震方法、避震經過值得我們借鑑。
30年前的那次震驚中外的唐山大地震造成24萬餘人的死亡和近百億元財產的經濟損失,距離震中45公里的寧河縣蘆臺鎮,房屋倒塌也達到了85,居民幾乎全部被埋壓在房墟之中,2萬多人的小縣城近2000人死亡,地震損失也極為慘重。儘管如此,城區的許多職工幹部、居民群眾利用地震知識積極避震,免於地震傷害。
如今,30年過去了,地震臨震預報仍在探索之中,如何減輕地震災害、減少人員傷亡仍是當今防震抗震工作重要的研究課題。當時,倖存者們利用防震知識進行避震,震後安全脫險,他們的防震方法、避震經過仍值得我們借鑑。他們大難不死,並非因為幸運……抗震知識救了老兩口寧玉,男,農業局員工。唐山地震前,我在縣農業局上班,除看門當警衛外,還負責分發各科室的報刊、雜誌、書信。正是因為有這種工作關係,才有機會每天到地震辦公室(當時,縣地震辦公室在農業局院內辦公)。
記得1974年底,地震辦公室工作人員除每天要數、繪圖外,還經常下鄉,宣傳抗震知識。我只知道他們很忙,但不知忙什麼,後來才聽說上邊發了檔案,說我們這個地區今後一兩年內將有6級以上的地震。1975年海域地震後,他們的工作更忙了,有時忙不過來時,我就去幫忙,協助他們下發抗震知識掛圖、小冊子、幻燈片等宣傳資料,聽巡迴展覽講解員們預講。在那些日子裡,我懂得了很多地震知識,學到了許多防震方法,知道了地震前、地震時和地震後該怎麼辦。地震辦公室的老張和小李還幫我把警衛室的傢俱作了調整:寫字檯擺放在床的一側,立櫥放在夾山牆邊,床下用彈藥箱頂住……他倆還經常囑咐我和老伴,要把暖瓶放在地上並且固定住,使它不傾倒,床下要經常存放一些食品,以防萬一;遇上地震,千萬不要亂跑,這個床已經很抗震了,最好迅速躲到床下……
1976年7月27日晚上,我和往日一樣,將暖瓶放在了固定位置,由於天氣悶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