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陳建功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是罕見。現在回想到這個景象時,因專業興趣還產生過這樣的設想:假如在震後就在這條裂fèng帶兩側建立標誌,長時間地用儀器測量裂fèng帶兩邊的相對運動,觀察它下面的斷層是癒合不在活動了,還是在繼續活動。如果能堅持觀測到現在,積累30年的資料,也許是很有科學價值的資料。地震科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長時間耐心細緻地觀測,甚至要積累幾代人的連續觀測時局資料,才有可能在某一問題上有重要發現。
親歷唐山震後三個月(2)
連載:唐山大地震親歷記 作者:馮驥才,陳建功等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預測預防,任重道遠1975年2月4日遼寧省海城地區發生了73級大地震,震前專業地震工作做了準確的預測和預報,震中地區採取了預防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減災效果。這是自1966年邢臺地震後,我國地震工作者近9年時間努力的成果,當時在國內外引起轟動,記得還受到一位副總理的讚揚。然而,僅僅一年半之後,在距海城約400公里的唐山,當人們還在熟睡中時,在毫無防備的狀態下受到78級大地震的突然襲擊。為什麼震前沒有預測呢?難道真的沒有一點前兆嗎?恐怕整個社會都在發出這樣的疑問,而這實在是一個難以回答的,但又必須回答的問題。地震工作者已從海城地震預報成功的喜悅中清醒過來,雖然這時候任何辯解都沒有用,但用客觀的、科學的態度總結失敗的教訓仍然是必要的。這也是當時唐山地震工作隊的任務之一。記得當時我和局分析預報中心及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兩位專家住在同一個帳篷裡,只見他們不停地在收集和分析各種資料、資料,帳篷內堆滿了材料、書籍,有些就裝在麻袋內,兩人每天工作到深夜,從他們嚴肅的表情中看得出其強烈的職業責任感和沉重、懊悔而複雜的心情:究竟為什麼沒有預測出唐山大地震呢?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