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陳建功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連載:唐山大地震親歷記 作者:馮驥才,陳建功等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救出了岳母和孩子後,我岳父回過身來,趕緊去救住在正房和東廂房裡的其他人。被救出來的有兩個年輕小夥子,他們又一起動手,把壓在屋頂底下的人救出。這樣,一院子20多人全部脫險。我岳父在救人的過程中,腳後跟被落下來的磚塊砸了一下,但只是輕傷。
後來,據研究所赴地震現場到我岳父家看望的同志告訴我,他們從北京趕到震區時已是饑渴交加,因為一路上沒有時間停留,也沒有任何餐食供應。他們來到唐山西郊果園我岳父家時,我岳父從樹上摘了兩大口袋還沒有成熟的青蘋果送給了他們,成了他們在震區最初幾天解渴療飢的主要依靠。
數年後,在總結唐山地震的經驗教訓時,有一份材料說:&ldo;唐山地震中,受災人民依靠自救互救而避免死亡的比例很高。&rdo;還有材料說:&ldo;唐山地震時估計有50萬左右的受災者是靠自救互救獲得生命的。&rdo;材料裡還說,有不少院子是全軍覆沒,原因是地震時院子裡所有的人都被埋壓在房子底下,沒有一個人能夠脫身出來。
我沒有把握判斷上面的數字有多大的可靠性,但是,透過我岳父家的例項,我相信,發生地震這樣的突發性災害時,能否及時救援對挽救生命是至關緊要的;而要做到及時,必須依靠受災者自己,因為任何外來的救援,總是需要時間的。地震發生時造成建築物倒塌,濃重的煙塵灰土會使埋壓者在很短的時間內窒息死亡,因此也是致命的殺手。只有極其迅速的施救,受災者才可能脫離危難。顯然,受災者本身的自救互救施減輕災害傷亡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徑。
在我後來的職業生涯中,我比較注意地震科普宣傳教育工作,也願意為開展地震科普的宣傳教育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因為我相信,讓民眾更多地瞭解地震,多懂得一點自救互救知識,對於減輕人員的傷亡和財產的損失肯定是很有幫助的。
今天,唐山地震已經離我們遠去,失去親人的悲痛也許也在慢慢地淡忘,但是,誰又敢保證今後不會再有唐山大地震那樣的災難?2004年年底印度洋的大地震海嘯、2005年10月巴基斯坦的強烈地震,一次一次給人類敲響警鐘。我們希望,在強調&ldo;以人為本&rdo;的21世紀和堅持&ldo;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rdo;的今天,我們在發展經濟,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過程中,更應牢記唐山大地震的教訓,更加關注防禦和減輕自然災害,人的生命比起那些高樓大廈、金銀財富來,畢竟更為重要吧!
親歷唐山震後三個月(1)
連載:唐山大地震親歷記 作者:馮驥才,陳建功等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高祥林唐山市的吉祥路,道路以及路兩側的大樹被地震運動切斷、錯開了,水平錯動距離達將近2米。後來的野外調查發現,大地震後在極震區留下了一條長達8公里的地面裂fèng帶,我們在市區吉祥路所看到的是它的中心位置。這種由地震產生的大規模地面裂fèng帶一般是不常見到的,而在大城市內這樣的現象更是罕見。
1976年,我在當時的寧夏地震隊分析預報室工作。7月28 日早晨一上班,就知道北京附近發生大地震了,因為寧夏的地震臺網都記錄到這次大地震,而且振幅很大,估計震級一定很高,同事們小聲地議論著。幾小時後傳來訊息:震中在唐山市,震級為78,災情極其嚴重。於是,隊領導決定派幾個專業人員前往地震現場,參加考察和監測,以總結預測和預防的經驗教訓。因為我曾在1974年去過雲南昭通地震現場,1976年4月內蒙和林格爾地震時也曾與兩個同事帶地震儀到震中區工作過,所以領導讓我帶兩個年輕人趕赴唐山。7月30日我們乘列車先到北京,在位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