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陳建功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rdo;那群當兵的看看周圍真的沒什麼動靜,就一個接一個回到了大門裡。但是這次他們的大門沒有像往常一樣緊緊關閉,而是大大方方地開啟了。趁這個機會,我們很多人就有機會看看裡面的景緻,還有人悄悄溜進去看個究竟,他們回來說裡面好大,像北海的後花園,還有迴廊呢。後來我發現,我們那條衚衕的幾乎每個大院都是四門大敞。
我們院的老人、小孩在卡車上睡了大約天,因為人多,大家互相擠著,每天都是人困馬乏一副疲憊的樣子。第三天,出版社的卡車又開來了,車上載著木樁、木板、苫布、塑膠布、釘子、大錘、糙席,讓大家一起動手在老出版總署前的一塊空地上搭建抗震棚。那時大人們都不上班了,單位每天就留值班的人看守。父親在單位裡當個部門小官,有時候一星期要去單位值班一兩次。
我們院一共7戶人家,30多口人,男男女女齊動手,一天多的時間就把抗震棚建好了。頭幾天,大家還不願意住在外面,因為太不方便了,後來又發生了幾次小的餘震,為了避險,大家都紛紛搬出來住。記得我們院只有一個年輕小夥子一直堅持住在自己的家裡。
在我們院搭建抗震棚的時候,衚衕裡的許多戶人家也都紛紛找安全的空地搭建抗震棚,不到幾天的時間,衚衕裡看似安全的地方全給佔滿了。住在更小衚衕裡的人家,只能在自己家門口外搭更簡陋的棚子。白天活動的區域其實也就是家裡、門口、衚衕……沒有地方搭抗震棚的就只好到外面找更大的空地,這空地就擴充套件到長安大街上,再後來擴充套件到了天安門廣場。而且抗震棚越搭越好看,越建越精緻,有的講究的抗震棚跟最初簡陋粗糙的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再到了後期,抗震棚越建越高階,有的人家索性藉機在自家的門口蓋小房子接出一間半間。當然這是後話。
我們衚衕裡只有幾個大戶人家沒有在外面搭棚,而且他們的大門是關著的。衚衕西頭的史良家,自從地震之後,她家大院的門緊閉,好像只有看門的人在。衚衕中部住著人口學家馬寅初一家,是一所佔半條街的老宅,他們在自家的小院裡搭建了抗震棚。衚衕東頭一座高臺階的古舊宅院住著當時高階法院院長黃火青,他們也在自家的小院裡搭建了抗震棚。
哥哥在地震之後的第二天晚上就和衚衕裡三兩個同學結伴,到建國門外的國際俱樂部(現在是一家豪華咖啡廳)前的空地上找自己的地盤,他們幾個人不知從哪兒找來了大開張的牛皮紙,鋪在地上一部分,蓋在身上一部分,每天晚上都在那裡過夜。那裡因為地方開闊安全,聚集的人也很多,大家每天晚上天南海北地聊,交流各自在白天得來的資訊,聊累了倒頭就睡。第二天自然醒來,沒有任何人管,非常自由自在。有時候哥哥不回家,媽媽事先給他一些錢,他就買汽水和麵包,權當一頓飯。那時汽水和麵包都成了緊俏貨。哥哥每次回來的時候都能給我們講好多新聞,說大街上小巷裡到處搭的都是簡易抗震棚,甚至在長安街上也到處是抗震棚。
那個深嵌在記憶中的夏天(3)
連載:唐山大地震親歷記 作者:馮驥才,陳建功等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晚上沒事的時候我經常和爸爸媽媽出去散步,我們家離長安街非常近,穿過貢院西街,就是現在建國門立交橋附近的長安大戲院,那是原來是一片平房,平房前是一塊非常寬闊的空地,開始在那塊空地上僅有附近的居民稀稀落落地搭建幾個小小的抗震棚,後來沒過幾天,晚上再出來散步,那一片空地全給佔滿了,而且有的抗震棚搭在馬路邊上。
晚上,長安街上到處是人,彷彿在大街上給人的感覺最安全。有一天,我和爸爸媽媽到了天安門廣場,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廣場上到處是人,到處是抗震棚。這可是在人們心目中非常莊嚴的地方。人們在各自的棚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