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出發對別人提出期望時,他希望別人都是道德的,都是好人,都是善良誠實的人,絕不會喜歡別人也像自己這樣自私自利、專幹別人痛恨的事;當他眼光向內對自己行為作出評價時,他的善惡標準就現回原形,為自己的行為撐腰打氣,尋找理由。當這種標準與對別人的要求發生矛盾時,他就會採用兩種標準。只有當一個人的價值觀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上,認為扶危濟困、樂於助人、無私利他、善良誠實等等行為是對的,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品德性格時,對己對人的標準才能合而為一,對別人的評價與對自己言行的評價統一起來。
善惡,無論個人善,公共善(道德善),首先都是相對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一個國家、民族、家族、家庭,所處環境、氣候、時代、生活方式等等的不同,對大自然中各種不動物、動物、各種食物、各種有害物、各種行為習慣、大自然中各種跡象都會感受不同、認識不同,從而造成對同一事物、同一行為的是非觀、感情、評價的迥異甚至矛盾;每個人的出身不同、條件不同、智識不同、地位財富的不同,從而導致一個人的生存環境不同、經歷不同、對各種事物的認識感受不同,導致每個人的是非觀的不一樣。這一點在民族之間透過圖騰崇拜、禁忌、風俗習慣、禮儀等表現出來,個人之間透過個性、愛好、習慣、嗜好等一言一行表現出來。自然條件惡劣的,易民風強悍;衣食無憂的,多出紈絝子弟;自小雙親不和、家庭不溫暖的,容易出現為社會所不容的邪苗;家庭困難、生活艱難的,出來的孩子懂事的多;打工的,希望五天工作制,老闆恨不得24小時上班;經營棺材的,希望天天死人;流氓壞蛋希望天下大亂;王公貴權,從來不願給老百姓太多自由,特權階級最不願提的就是公平公正;村裡一個人家若培養出一個大學生併為家庭掙來巨大榮譽及實惠的話,培養孩子上大學就立馬會成為風尚;一個村子若有人擅於爬鐵路、以偷為生且活的滋潤的話,從村裡走出來的就經常是一些在月黑風高之夜四出活動發家致富的人才。
從世界的範圍來看,從歷史的角度考察,結論也是一樣的。恩格思曾經說過一句話:“善惡觀念從一個民族到另一個民族,從一個時代到另一個時代變更得這樣厲害,以至它們常常是互相矛盾的。”比如,希臘的蘇格拉底就主張,知識就是道德,亞里士多德說,道德就是適度,怎樣才能做到適度?要有知識與智慧,誰能有知識與智慧?奴隸、平民百姓能有知識嗎?能掌握適度嗎?所以這種道德純粹是奴隸主階級的不平等道德。到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為了粉飾自己的剝削本質,又推出了功利主義道德。中國古代社會,婦女沒有地位,要靠男人養活,“三從四德”這樣的價值觀雖然是對婦女的極端不公平,但男人卻喜歡,這麼做的女人就會被視為有教養,從而容易嫁個好婆家、過上幸福生活,這種觀念也就盛行起來,相反,那些有主見堅持男女平等的女人就成為異類,命運將非常悲慘;到了現代商品經濟發達的今天,體力勞動退居二線,倚靠腦袋的時代終於到來,男女就處於了同一起跑線上,女人再也不必仰男人的鼻息了,追求自由平等就會成為越來越多女人的共識,誰再堅守“三從四德”的信仰,把自己能把持的命運交給別人,就會成為一個可憐蟲,被人瞧不起,並最終被時代所拋棄。
縱貫古今中外都行的通、最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善惡標準是什麼呢?就是無私利他,就是善良。再追問一下,這種善惡觀念真的就有絕對性普遍性而不具有相對性嗎?沒那麼簡單。讓這些觀念停留在腦袋裡思維中,放在無情無慾不吃不喝不食人間煙火的上帝的心中,當然具有絕對性。它沒有愛,所以也沒有恨;它沒有感情,所以也就不會有快樂與痛苦;它不吃不喝,所以可以絕對萬事不求人、誰也不依賴,他就可以憑理念憑意志行事,做到絕對的仁慈,普遍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