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 (第2/5頁)
淋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信將軍吳子蘭、議郎吳碩等人都是獻帝身邊的忠臣。他們在建安四年接了漢獻帝的衣帶詔,密謀反曹,結果在建安五年正月被悉數誅殺。
秦羅敷在廬江採桑,她的夫婿卻在許都因為反對曹操而死。這本身已經充滿了傳奇的色彩,而種輯被殺三個月後,發生了一件三國曆史上舉足輕重的大事,陡然讓這一層關係變得更不尋常。
建安五年元月,董承、種輯等伏誅;四月,孫策在丹徒遇刺身亡。
表面上看,這兩件事並沒有任何聯絡。
但如果仔細分析這兩件事的性質,就會發現其中意味深長。
孫策生前一直策劃“陰欲襲許,迎漢帝”,以他的實力,這計劃如果真的實現,只怕曹操會有大麻煩;而董承的計劃如果實現,漢帝自立,習慣了“挾天子以令不臣”的曹操也會有大麻煩。
這兩件反曹大事一內一外,目的驚人的一致,發動的時機如此接近,而失敗的時間也近乎一致,這實在不能不讓人深思兩者之間是否有什麼必然的關係。
回過頭重新檢視孫策在江東的聲望。他“誅其英豪,威行鄰國”,收人無數,也得罪人無數。破陳瑀,殺嚴白虎,殺高岱,殺許貢,殺于吉,殺周昕,孫策每殺一個名人就在暗中多樹了許多敵人。陳登曾經偷偷發給嚴白虎餘黨印綬,讓他們對付孫策,好為陳瑀報仇,可見就算許貢門客刺殺失敗,後面等著對付孫策的人,還排著長長的隊呢。
而廬江郡,恰好也是這麼一個孕育著對孫策仇恨的地方。
建安年前,廬江太守陸康深孚人望,與孫堅原來關係還不錯,孫堅還曾經救過陸康的兒子。可當袁術派遣孫策攻打廬江的時候,急於獲得地盤的孫策採取了激進的手段。“圍城數重。康固守……受敵二年,城陷。月餘,發病卒,年七十。宗族百餘人,遭離飢厄,死者將半。”(《後漢書》)後來東吳的中流砥柱陸遜陸伯言,當時也在城裡,在圍城前被送去了吳中,才得以倖免。
陸康被孫策逼死之後,陸氏宗族也大受波及。廬江變成了孫策紮在江東大族心頭上的一根刺。後來孫策、孫權兩代極力拉攏陸康的兒子陸績、從孫陸遜,也是存了舒緩撫慰之心。
值得注意的是,廬江被圍的時候,“吏士有先受休假者,皆遁伏還赴,暮夜緣城而入”,這可以與臧洪被殺時“洪遣司馬二人出,求救於呂布;比還,城已陷,皆赴敵死”相比較。可見陸康麾下對陸康的愛戴忠誠,不遜於“烈士”臧洪。
如此忠誠之士,看到自己主人因孫策而死,主家殘破,會有什麼舉動?不言而喻。
《孔雀》詩裡,焦仲卿描述與劉蘭芝新婚燕爾,“共事二三年,始爾未為久”,而那時候他早已經是府吏。也就是說,在陸康為太守時,焦仲卿就在太守府供職,可以稱得上深蒙陸康知遇的“廬江故吏”。
於是在建安五年的兩件大事——刺曹與襲曹——在看似毫無關聯的廬江郡發生了相交。其中的兩個關鍵人物,一個是與反曹先鋒種輯有姻親關係的秦羅敷,另一個則是主人憤死的“廬江故吏”焦仲卿。
仔細讀《孔雀》一詩可以發現,焦仲卿是很忙碌的。劉蘭芝就曾經抱怨說:“君既為府吏,守節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
這幾句抱怨提供了兩個重要線索。第一,焦仲卿非常忙碌,很少回家;第二,他是個“守節情不移”的人。作為府吏,工作忙碌是可以理解的,可這是他的本職工作,為何劉蘭芝要用“守節”這個詞呢?
陳壽在評價呂凱的時候,用了同樣一個詞“守節不回”,表彰其面對雍闓等人的威脅,仍舊忠誠於劉備、劉禪的行為。可見“守節”是指忠誠故主,堅定不移。廬江是袁術授意孫策攻下來的,又派來了麾下大將劉勳做太守,焦仲卿與他談不上什麼故主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