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會運程做了研判,後來事實證明,這一研判無異於事後評論前置,從大勢所在到協議結果的概括描述,幾乎毫釐不爽。“未見其生,先料其死”,大概說的就是這個吧。為了便於大家進一步理解哥本哈根大會結局的必然性,現將那個交流貼給朋友們搬運過來,如下:
哥本哈根外圍博弈(4)
“丹麥提議的絕對量減排議案,肯定通不過,產業鏈位置相對較低、依賴化石類能源消耗比較大的新興工業國家不幹,以中印為代表。同樣,和單位GDP掛鉤的相對減排方案,也會受到歐洲國家杯葛,他們是減排的最積極提動者。可以預見,基本走勢無非是大家都慷慨激昂,以正義凜然的姿態表示,狙擊氣候變暖,保護人類共同家園刻不容緩,必須減排。因為這已經給綁架成正義代言,“為一個國家的私利,而至全人類的生存環境惡化而不顧”,畢竟,這個罪名,那個國家也不願擔當的。但具體方案上,就談不攏了。各說各理,激烈爭吵,討價還價,最後折衷妥協,達成一個不痛不癢,照顧各方訴求同時不具絲毫約束力的宣告或協議。。。。。。”
是的,它也只能這樣了,除了這個,不可以有其它選擇。它本身就是在暖化勢力裹挾下,各國主動或被迫接招的一個角力場。大家熙熙攘攘而來,惡語相加對噴,說白了還不是為了爭奪利益嘛。
想知道爭奪的激烈程度嗎?打個比方,在大家都被允許自由呼吸的情況下,空氣是沒有經濟價值的,雖然他對我們的生命至關重要。而一旦只被允許呼吸正常需求量的60%,其餘部分必須設法花錢取得,那用來救命的40%所轉化為的商品,將被賦予無法估算的經濟價值,人們還不拼了死命爭奪。
可以這麼說,哥本哈根就是和平時期的一場世界大戰,他雖然不見大軍掩殺、英雄陷陣、壯士棄骸的場面,但大會過程中,由視同水火的陣營、口水橫飛的攻奸、陰謀迭出的角力所交織出的火爆氛圍,絲毫不讓與任何一場刀光劍影下的廝殺。關於哥本哈根大博殺的熱辣,給大家作一下簡要回顧:
1、12月7 日,在哥本哈根會議開幕式上,77 國集團主席國蘇丹代表易卜拉欣?米爾加尼就已開始了對發達國家陣營的火力準備,他在開幕演講中說:“過去有錢國家從未發揮任何實質性領導力。發達國家持續增加(碳)排放,卻要求發展中國家在減排方面發揮主導力量。”米爾加尼的講話博得全場陣陣掌聲……而場外,來自烏干達的黑人女青年查恩迪亞?科迪尼則用歌聲向富裕國家討債,他們惡化環境欠下非洲人民的債……
點評:蘇丹代表的發言,顯示出大會博弈中最根本的矛盾所在,發達國家集團對發展中國家集團。矛盾焦點主要集中在減排目標、資金援助和技術支援上
減排目標上:因為發達國家排放量大,歷史排放時間長,一百多年來大氣中溫室氣體增加量的最主要來源。如果說溫室氣體排放導致暖化的話,那他們應負絕大部分責任。理應在減排上率先垂範。所以發展中國家要求他們加大減排力度,2020年的碳排放量應在1990年基礎上削減40%。而發展中國家因為揹負歷史責任小,本身經濟脆弱,能力小,因此不應該做強制要求。這就是《氣候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確定的“共同但區分責任”原則。而發達國家則自己不想承擔過大減排責任,試圖借強調“共同”模糊“區分責任”來拉發展中國家下水,以擺脫《京都議定書》的掣肘。
資金援助上:《京都議定書》和“巴厘路線圖”規定,因發達國家揹負歷史責任同時發展中國家經濟脆弱,前者應給於後者提供資金援助,以用於應對氣候變化所需,並減低因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給經濟造成的損失。對於這筆錢,發展中國家要求每年3000億美元,而發達國家當然不原意這方面過多投入,僅承諾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