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說定了這件事,顧氏便提起兒女親事來,顧氏才二十出頭,但常欣萍已經十三歲了,也到了該相看親事的時候了。常家本是蘇州人氏,但常知府離家求學、做官已經好些年了,更何況常家原本只是尋常鄉紳,常知府也不樂意將女兒嫁給尋常鄉紳,這樣一來,就生出許多煩惱。
顧氏嘆了口氣,道:&ldo;原本夫君調到京城去,就打算給萍姐兒在京城說親,說到底,做官的最後都是盼著能做京官的,夫君仕途也算順暢,說不定過些年就能長久留在京城做官,也能看顧萍姐兒,卻不想秦州知府出了那麼大的事,倒把夫君又調到秦州來了。&rdo;話是這麼說,顧氏對此倒是沒什麼怨言,常知府沒什麼背景,相比在京城慢慢熬資歷,自然是做知府這樣的實缺前途更好,只是丈夫不可能長留秦州,若將常欣萍嫁到秦州,到底有些不放心。
顧氏沒有說完的話寧熹也能想到,像他們這樣的勛貴人家,外放倒是並沒有什麼,畢竟肯定是有人在京城的老宅守著的,孩子到了年紀也大多會選擇在京城結親。但像常知府這樣的自然不同,若想將女兒嫁在京城,沒有人操辦,若嫁在任上,便要考慮他任滿走了,女兒便在千里之外了。話雖如此,寧熹也能想到,雖有些顧慮,常家必定也是考慮在秦州結親了,否則常知府任期三年,拖到那個時候可就將女兒的終生大事耽擱了。
既然知道人家這個想法,寧熹便安慰她道:&ldo;常家是,給萍姐兒說親多半也是往讀書人家去尋,既是讀書人,將來必定是要考功名做官的,還怕不能相見嗎?&rdo;
顧氏聞言,連連點頭,道:&ldo;寧妹妹說得對,好在萍姐兒還小,慢慢去尋也來得及。&rdo;
說到這裡,一名二十出頭的少婦不知從哪裡冒出來,在顧氏旁邊坐下,道:&ldo;顧姐姐是要給萍姐兒說親了?要說這個,我倒是有一個好人選,不知顧姐姐和寧妹妹可有功夫聽聽?&rdo;
&ldo;哦?葉妹妹倒是說說看!&rdo;顧氏是來到秦州之後才認得葉氏的,葉氏是新任秦州同知的兒媳,丈夫在京城念書,就將妻兒留在家中奉養父母。長眼睛的都看得出來,吳大公子是偏袒那受寵的小妾,故意將嫡妻葉氏打發到父母身邊,可誰叫葉氏孃家家道中落,也沒人替她撐腰。
旁人提起葉氏總要帶上幾分同情憐憫的意思,但葉氏卻似乎並不介意,掌握著吳家的中饋,兒子又聰明孝順,葉氏壓根不為吳大公子的寵妾滅妻的憂愁憤怒,反倒叫公婆格外看重葉氏一些。寧熹還記得才認識葉氏時,顧氏便問起過吳大公子的事,當時葉氏便十分灑脫,道:&ldo;我既不得他喜歡,又何必叫公婆也厭棄了我,女人的依靠,無非丈夫和兒女,我既不能依靠丈夫,便只能教好了兒子,日後還得叫他給我養老呢!&rdo;
從寧熹來看,丈夫如此作踐,這一輩子過得實在不值,可也不得不承認,便是自由戀愛,她還遇到了一隻渣呢,何況幾句話定下來的親事,誰知道黑白好壞。然而在對女子普遍更為苛刻的社會中,誰能保證和離另嫁能尋到更好的?還不如好好教兒子來得靠譜。在對葉氏有了好感的前提下,寧熹對葉氏提到的人也有些好感,也放下手裡的茶杯,看向葉氏。
葉氏素來性格開朗,見狀便笑道:&ldo;也不是別人,原是我孃家的表弟,到秦州來探望親戚,如今便住在府上。我也不格外誇他,我舅舅家也是,只外公身子不好,如今回了老家養病,舅舅原本做到了二品刑部尚書,只是意外傷了腿,才榮養下來。我那表弟是幼子,如今剛剛十八的年紀,只因舅舅受傷,沒能參加科考,如今只是個秀才,不過學問是先生都誇讚的。&rdo;
&ldo;是前任刑部尚書李大人?我爹曾提過,李大人剛正不阿,是難得的好官。&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