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對於他母親之死,蔣介石的情緒很難表達。與其說他同她是母子關係,毋寧說他同她是下屬與上司間的&rdo;提拔&ldo;關係。如果王媽當年不逃荒,逃荒並不逃到開封,逃到開封以後也不就僱於蔣家,就僱於蔣家後也沒答應改嫁,那末,蔣介石的歷史該重寫了。他可能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莊稼漢,雖然莊稼漢並非見不得人的行業,但蔣介石顯然願意做官,而且是大官。於是在他眼中的母親,變成了一個&rdo;提拔&ldo;他的恩人、上司,而他是一個下屬。
之後建&rdo;蔣母墓&ldo;,把&rdo;蔣母&ldo;的史跡大事渲染,處處證明瞭這個下屬對上司的報恩之情,而非母子之情。如果有母子的感情在內,蔣介石不至於忘記了他的父親,即使&rdo;肅庵公&ldo;並非親父,結果把&rdo;蔣母墓&ldo;孤零零地表揚出來,如果說他是那個時代的&rdo;孝子&ldo;,也有疑問。
破產以後的蔣介石,又遭遇到毋親病逝,這個打擊很大。債款未清,大難未已,他寫信給幾個朋友求助,不是說&rdo;慈親己逝,萬念俱灰,&ldo;就是說&rdo;廬墓終身&ldo;,一輩子不願回到上海灘了,這個冒險家捱了重重的一棍,失去了信心。
但辦完喪事,又一個問題擺在面前:有了陳潔如,他不但拋棄了姚冶誠,毛福梅更成為&rdo;黃臉婆&ldo;,蔣介石是聽到她的聲音都討厭的了。十五歲那年和她結婚,以後很快離鄉,沒什麼愛情也沒什麼矛盾。二十五歲那年和陳其美過著更加荒唐的生活,娶姚氏為妾,一晃又是十年,如今已是三十五歲,毛、姚兩個都成為累贅,他得擺脫。&rdo;賭場失意,官場得意&ldo;,他得投入。這個在&rdo;冒險家樂園&ldo;中打滾的蔣介石,感到張靜江寄予他的希望,正是另外一種&rdo;交易&ldo;,決心了卻家務,投向廣州去也。
他用這種語氣,給毛氏胞兄毛懋卿寫了封信,要求他對他提出離婚的諒解,有道:&rdo;……十年來,聞步聲,見人影,即成刺激。頓生怨痛者,亦勉強從事,尚未有何等決心必欲失妻分離也。不幸時至今日,家庭不成為家庭,夫固不能認妻,妻亦不得認夫,甚至吾與吾慈母火水難滅之至情,亦生牽累,是則夫不夫,妻不妻,而再加以不認子,則何有人生之樂趣也。吾今日所下離婚決心,乃經十年之痛苦,受十年之刺激以成者,非發自今日臨時之氣憤,亦非出自輕浮的武斷,須知我出此育,致此函,乃以至沉痛極悲哀的心情,作最不忍心之言也。高明如兄,該能為我代謀幸福,免我終身之苦痛……&ldo;分明自己棄掉糟糠之妻,還要裝腔作勢。
只有十三歲的蔣經國,儘管遵照乃父之命,滿腦子是四書五經、孔孟之道再加上《曾文正公家書》,但時&rdo;孝&ldo;字無法兩全,他為生母的受苦受難落淚,蔣介石瞧在眼裡,記在心裡,忽地想到:這兩個孩子同樣需要處理,自己這次投孫是假,投機是真,飛黃騰達固所願也,萬一喪命又該如何?不能讓陳潔如帶著兩人改嫁換姓,於是給兩人分了家產,假惺惺留下一通道:
&rdo;餘葬母既畢,為人子者一生大事已盡,此後乃可一心致力革命,更無其它之掛系,餘今與爾等生母之離畢,餘以後之成敗生死,家庭自不致因我再有波累。餘十八歲立志革命以來,本已早置生死榮辱於度外,惟每念老母在堂,總不便料餘不肖之罪戾,牽連家中老少,故每於臨難決死之前,必託友好代致留母遺稟,以冀餘死後,聊解親心於萬一。今後可無此念,而望爾兄弟二人,親親和愛,承志繼先,以報爾母撫育之深恩,亦即望以代餘慰藉慈親在天之靈也。餘此去何日與爾等重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