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9章 四季! (第1/3頁)
萬劍山宗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周大勇的拖網裡沉睡著鏽蝕的鉛罐,蓋子上"ЧАЭc-4"(切爾諾貝利四號機組)的鋼印清晰可辨。
張煜用改錐撬開的剎那,變異樺樹茸的菌絲如活物般湧出,在冰面上織出1986年4月26日的電子鐘數字。
張煜踩著板凳摘槐花,枝頭的白瓣兒簌簌落進搪瓷盆裡。
母親王淑芬在井臺邊搓洗被單,棒槌敲打聲驚飛了簷下的家燕。
隔壁趙嬸探頭遞來半碗黃醬,粗陶碗底粘著張泛油的《參考訊息》,"切爾諾貝利石棺裂縫擴大"的標題被豆瓣醬洇成了褐色。
"晚上蒸槐花窩頭。"王淑芬甩著溼漉漉的手,腕上的上海牌手錶表蒙裂了道縫。
張煜趁擺飯桌時,把藏在五斗櫥夾層的電晶體收音機零件裹進屜布——那是用三斤糧票從廢品站老頭手裡換的蘇聯制式配件,鍍銀觸點還帶著輻射殘留的溫熱。
供銷社臺階前,賣冰棒的老漢正用改錐撬木箱底板。
張煜數出七個兩分硬幣,青磚縫裡融化的冰棒水畫出放射性符號。
當老漢掀開保溫棉被時,箱底暗格裡的《大眾電影》雜誌露出半截——封底的劉曉慶劇照背面,用圓珠筆畫著供暖站管道圖。
"多送你根斷棍的。"老漢眨著渾濁的左眼,斷茬處露出空心管裡的蠟紙。
張煜咬開橘子冰棒,糖水順著指縫滴在回力鞋上,鞋舌暗袋裡的蓋革計數器突然震動——冰棒箱夾層鑲著塊鉛板,邊緣刻著"ЧАЭc-1986"的微型鋼印。
李曉燕踮腳往黑板報上貼剪紙,紅紙屑落在張煜的藍布書包上。
她故意把"五講四美"的"美"字剪缺一角,露出底下王建國用粉筆寫的諧振頻率公式。
值日生潑的髒水在水泥地漫延,浮起的紙屑拼出基輔大學實驗室的平面圖。
"幫我扶凳子。"李曉燕的馬尾辮掃過張煜鼻尖,海鷗洗髮精的味道里混著淡淡碘味。
她借整理剪紙的姿勢,將微型膠捲塞進張煜的鋼筆帽——膠捲盒上沾著的紫色木屑,正是緬甸花梨木在輻射下的特有結晶。
王淑芬往酸菜缸壓花崗石時,張煜注意到缸壁的冰裂紋在鹽水浸泡下顯形。
苔蘚狀的結晶網路在暮色中泛著幽藍,與冷窖裡樺樹茸菌絲的量子糾纏態完全同步。
當母親轉身取辣椒麵時,他迅速用體溫計測了鹽水溫度——26c時的輻射值竟比常溫高出三倍。
"嚐嚐鹹淡。"王淑芬遞來的筷子頭沾著醬湯。
張煜咂嘴時舌尖發麻,這熟悉的金屬味與前世在醫院化療時的生理鹽水如出一轍。
窗臺上的君子蘭突然傾倒,花盆底露出半張燒焦的《真理報》,1986年4月26日的日期被紅筆重重圈起。
張衛國扶著木犁在化凍的黑土裡劃出深溝,柴油味混著腐殖質的氣息撲面而來。
張煜跟在後面撒種,突然發現去年埋的玉米茬根部鼓起肉瘤狀的結塊。
用鐮刀剖開的瞬間,淡藍色汁液濺到《農業知識》手冊上,腐蝕出的孔洞恰好組成切爾諾貝利的座標。
"發什麼呆!"父親甩來的土塊砸中後腦勺。
張煜抹去臉上的泥,看見遠處中蘇友誼農場的拖拉機正在噴灑農藥,白霧在陽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暈——那分明是放射性塵埃在電離空氣中的丁達爾效應。
張煜蹲在早市魚攤前,看攤主用柳條穿鯽魚鰓。
突然有條魚翻起肚皮,鰓蓋內側的輻射斑紋拼出"3:15"。
李曉燕的膠鞋踩碎薄冰,她懷裡的《新華字典》露出半張照片——陳瘸子站在列寧像前,背景是基輔大學的放射性物質研究所。
"鯉子熬湯最鮮。"魚販的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