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思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開始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管轄澎湖、臺灣等島嶼,隸屬泉州路同安縣。當時澎湖列島有居民1600餘人,貿易至者歲常數十艘,有“泉州外府”之稱。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為圖琉求(今臺灣),改福建行省為福建平海行中書省,遂徙治泉州,轄諸州。大德三年二月罷,置福建宣慰司都元帥府,移治福州。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改泉州路總管府為泉寧府。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復為泉州路,隸屬江浙行省。皇慶二年(1313年),興化縣治由遊洋遷至汀溪(今莆田新縣)。民間稱前者為舊縣(今仙遊古邑),後者為新縣。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泉州設都轉運鹽分司,直屬戶部,專掌場灶榷辦鹽貨及批驗鹽商引目等事。至治年間(1321~1323年),福建境內設八個路,均歸江浙行中書省管轄。興化路下領莆田、仙遊、興化三縣。至正十六年(1356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為福建設省的開始。至正十七年(1357年);亦思巴奚戰爭至正十六年(1356年),復立福建行中書省,泉州路隸之。至正十八年(1358年),設立泉州分省。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二月,吳王朱元璋命左御使大夫湯和、中書平章廖永忠率領舟師2萬人從明州(今浙江寧波)航海攻克福州。湯和遣元降官原福建行省參政袁仁招諭興化、漳、泉諸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明”。二月,泉州路降於明。泉州置衛指揮使司,領左、右、中、前、後五千戶所,隸福建都指揮使司。這是明朝在泉州設定的第一批海防軍衛所。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福建全省八路先後改為福州、建寧、延平、邵武、興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改泉州路為泉州府,隸福建行中書省;罷錄事司。泉州府仍領**、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七縣。洪武三年(1370年),明廷在泉州設立福建市舶司,管理對琉球(今臺灣)的貿易。洪武七年(1374年)正月,罷福建(泉州)市舶司,嚴海禁以防倭寇。泉州官方海外通商貿易基本停止。洪武九年(1376年):廢除行中書省機構,各省分別設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司和都指揮使司等“三司”,以掌行政、司法、軍政大權,並直屬中央。布政使司下領府、州、縣。改福建行中書省為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隸之。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廷實行防倭封海,廢澎湖巡檢司。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廷命江夏侯周德興到福建沿海福、興、漳、泉四府經略海防。改永寧寨為永寧衛,於浯洲置金門守禦千戶所,另築峰上、田浦、官澳、陳坑、烈嶼、祥芝等處巡檢司,屯兵駐守,以備倭寇。祥芝巡檢司並造司城,週一百五十丈,高二丈,寓鋪六,有南北二門。始築廈門城。至洪武三十一年,在泉州沿海先後增設:永寧衛,福全、崇武、中左、金門、高浦5個守禦千戶所,巡檢司45個,築衛所司城16座,以加強海防。清清承明制,全國分為十五省,實行省、府(州、廳)、縣三級制。泉州府為閩八府之一。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永春升為直隸州,德化歸其所轄。泉州府轄**、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縣。清設興泉永道,轄泉州府、莆田縣、仙遊縣、永春直隸州和廈門。民國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州府,復縣設道。泉州初歸廈門道,後屬泉州道。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廢道,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泉州劃為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遊、惠安、金門(待統一)八縣。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閩變後成立興泉省,轄莆田泉州,設省政府於泉州,不久即廢,後改為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但轄縣不變,直至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泉州於1949年9月1日解放(尚有金門縣待統一),並於9月9日設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區,轄縣依舊,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