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仰!我們的堅持,也不是為了讓人民、讓老百姓貧窮!”
楊早和韓春沉默了,過了一會兒才道:“我們的信仰的確不是為了讓人們貧窮,但你這樣滿心都裝滿著掙錢,也是不對的。”
梁三平聞言不由得笑了,對著兩位老人道:“兩位專家應該對中國的古典著作,沒有太過關注。而我希望,我們對待這個問題應該是辯證的的來看。”
“事實上,這個問題在中國古代很多先賢就曾經說過了。比如《六韜·文韜·文師》裡就曾經說過: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
“《六韜》裡又說: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
頓了頓,梁三平道:“上一段話的意思是:國家不是一個人的國家,而是全國人的國家。如果你的作為,符合這個國家裡大部分人的利益。那麼你便得到國家。如果你搶奪大部分人的利益,那麼將會失去領導權。”
“下面的哪一句,就更好理解了。普通人都厭惡死亡而希望活著,崇尚道德品質卻又看中利益。如果你能夠讓他們得利,自然他們願意遵從你。”
“而另一位先賢,管子則是在《管子·牧民》裡曾說過: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這句話的意思也很簡單:糧食富裕,人們就知道禮節;衣食豐足,人們才懂得榮辱。”
第七十四章列車敘話(下)
“寄望於所有人都是聖人,這很難。至少我就承認自己做不到,餓極了我真的可能想法設法的偷些吃的,至少不讓自己餓死。”
梁三平的話,讓在場之人傳出一陣笑聲。而梁三平則是笑著繼續道:“我現在做的,便是儘量的先讓我身邊的人、那些我可以幫助到的人。富裕起來,至少能夠吃飽、能穿暖。”
“我覺得先如此,然後再談信仰的問題。光有信仰,卻吃不飽腹。這肯定是不對頭的,這也肯定不是我們堅持的主義。”
“中國古代還有個故事,叫‘南橘北枳’。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裡面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這個故事是說,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就變成枳樹,它們葉子相似,但果實味道卻完全不一樣。為什麼會這樣?!是因為個地方水土不一樣。”
頓了頓,梁三平對著兩位專家道:“您二位當年來到了中國,看到了我們和國府的鬥爭。但您二位不知道有沒有發現,我們和國府的鬥爭與當時蘇聯和沙皇的鬥爭是完全不一樣的。”
“蘇聯方面,是基於軍隊、工人為基礎。發動的城市鬥爭。而我們的鬥爭,則是以農村包圍城市。在農村地區、廣大的農民群體中間宣傳我們的信仰。最終完成了鬥爭,取得了勝利。”
“南橘北枳,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不能照搬任何的書本上的、曾經成功的意見,不做修改就盲目使用。因為每個國家、每個地區的情況都不一樣,我們需要根據當地的環境、當地的人文、當地的傳統,來進行我們的鬥爭。”
“從前我們就吃過這個虧,盲目的發動鬥爭、盲目的在中國本來就不多的城市裡鬥爭。這讓我們吃了很大的虧,後來我們更正了。然後因地制宜的施行了‘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才最終取得了後來的成功。”
顯然,楊早和韓春已經被梁三平的話語吸引住了。卻見他們竟然掏出自己的筆記本和筆來,準備把梁三平說的話記錄下來。
事實上,這兩位老人一直很是疑惑。他們覺得,自己來到了中國是為了自己的信仰。但現在可以見到的是,自己的信仰似乎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