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二十七章 一個真實的鰲拜
在清朝的開國元勛之中,鰲拜是個知名度甚高的人物。拜&ldo;康熙計除鰲拜&rdo;的故事所賜,這位清初權傾朝野的名臣,在文學作品和歷史資料中,多是作為反面角色出現。比如今人津津樂道的武俠小說《鹿鼎記》裡,&ldo;大奸臣鰲拜&rdo;這個詞彙出現率甚高,彷彿在當時,這是一個鬧得民怨沸騰,人人恨不得除之而後快的角色。說起他來,世人普遍把他與惡魔、禽獸、惡棍之類的形象連線在一起。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一】
鰲拜,滿洲鑲黃旗人。論出身,鰲拜可謂根正苗紅,當年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鎧甲起兵時,鰲拜的伯父費英東,就是其中穿鎧甲的&ldo;十二壯士&rdo;之一,可謂是努爾哈赤創業階段最早的夥伴。鰲拜的出生年份,歷史上沒有確切的記載,《清史稿》說他從努爾哈赤起就&ldo;從徵,屢立功&rdo;,可謂是清朝開國諸將裡的老資格。
鰲拜的兵種比較特殊,在努爾哈赤時期,他的兵種叫&ldo;死兵&rdo;,也就是敢死隊。努爾哈赤早期與明朝作戰時,明軍多用火器對付女真騎兵,努爾哈赤則常用&ldo;死兵&rdo;衝鋒,消耗完明軍彈藥後即發起攻擊。薩爾滸之戰就是憑此戰術打贏的。鰲拜屬於天生勇猛的人物,每次做死兵都衝鋒在前,率先攻破明軍陣營,因此立功頗多。這時候的鰲拜,還是努爾哈赤身邊的一個小人物。皇太極即位後,鰲拜成為皇太極身邊的甲喇額真,他真正嶄露頭角,是因為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一場至關重要的戰役:皮島之戰。
皮島位於鴨綠江口,與朝鮮只有一水之隔。天啟年間明將毛文龍佔領此島後,將它變成了明朝牽制清軍的根據地。清軍多次嚮明朝發動進攻,皆因為皮島明軍從後方襲擾,不得不臨陣退兵,可謂是明朝插在清軍後方的一根釘子。為了拔掉這根釘子,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用盡了辦法,強攻不行,因為清軍當時沒有水師,招降也被毛文龍拒絕。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復任薊遼督師的袁崇煥殺掉了駐守皮島的毛文龍,本意是統一事權,卻使皮島的局勢陷入混亂。毛文龍麾下的三員悍將耿精忠、孔有德、尚可喜集體降清,給清朝帶去了精銳的水師和火器,清軍攻取皮島的把握大大增加。此後清軍曾多次發動攻擊,皆被這時的皮島總兵黃龍擊退。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皇太極決心徹底拔掉這根釘子,以阿濟格為帥,再次大舉發動進攻。這次清軍採取了聲東擊西的戰術,先以戰艦從正面列陣,再派精兵繞道背面奇襲,擔任奇襲任務的正是鰲拜。鰲拜戰前立軍令狀&ldo;若不得此島,必不來見王&rdo;。戰鬥打響後,鰲拜率部搶灘登陸,上島後發現明軍嚴陣以待,密集的火炮壓得清軍抬不起頭來。危急時刻,鰲拜再現&ldo;死兵&rdo;本色,冒著槍林彈雨奮勇衝殺,一舉攻克明軍陣地。戰鬥結束後,鰲拜全身受傷竟達40多處,阿濟格在給皇太極的奏報裡感嘆道:&ldo;久不見如此善戰者。&rdo;
皮島大捷,令鰲拜聲名鵲起,戰後被授予&ldo;巴圖魯&rdo;稱號,鰲拜的&ldo;滿洲第一勇士&rdo;稱號即從此開始。此後他又多次參加清朝對明朝的戰爭,入關前後皆屢立戰功,尤其是公元1646年四川西充一戰,他一戰擊殺農民軍領袖張獻忠,為清朝奪取了四川全境。在清王朝的統一戰爭中,鰲拜以及他的軍隊,時常充當先鋒,經歷的多是硬仗惡戰,卻鮮有敗績,其作戰之勇猛,在當時清朝諸將中,可謂無出其右。但他的仕途充滿波折,曾經因為被誣陷勾結肅親王豪格謀反而遭下獄,在順治親政後,也曾因小錯而官降一級,鬱鬱不得志多年。不過順治皇帝以及孝莊皇太后皆對他賞識有加,當順治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