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一路拼搏一路歌(8) (第1/4頁)
康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飯養身,歌養心”。的確如此,詩歌作為精神食糧可以滋潤心靈。詩詞的文化底蘊深厚,它不僅是文學的精華,更是中華民族文化心靈的展示。詩詞教會了中國人一種生活理念,讓人們用藝術的眼光看待人生,賦予大家對大自然的深情。這種文化底蘊使得詩詞在21世紀的中國仍然深受普通大眾的青睞,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代詩詞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與生活是融為一體的,詩詞創作也是對生活的記錄。中國文化傳統講求“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是修身養性,修煉高尚的道德情操;“立功”是兼濟天下、憂國憂民;“立言”是將自己立德立功的過程都記錄下來,說明一生沒有虛度光陰,有目標有追求有建樹。而詩歌也是“立言”的方式。所以詩歌往往記錄了古代詩人的一生追求,記錄了他們坎坷的人生,記錄了詩人們的所見所聞和所思所想,記錄了他們一生不懈追求的過程。古人不僅僅是為了抒發感情,也是為了記錄自己的人生。所以中國傳統詩詞也具有很強的敘事性。
傳統詩詞在當代首先是要傳承。所以,中國古典詩詞重在運用,不僅是書本的學習,也存在於生活中的運用,將傳統與現實生活融會貫通。因此生活不只有苟且,還有詩與遠方。
在詩詞中,找尋人生。“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詩詞所表達的內心情感和人生境界,是最具獨特性的浪漫。古人用“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來表達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中國精神,用“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來傳遞濃濃的思念之情,用“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來形容心境的豁達,用“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表達了英勇豪邁的氣概……
當代著名學者葉嘉瑩先生也曾說“詩歌可以使人的心靈不死”。總而言之,詩歌是一種情感的、審美的藝術,它源於我們的心靈,又反過來滋潤著我們的心靈。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習詩歌,就是為了培養溫柔敦厚的心靈。這種心靈,它充盈向上、樂觀包容,溢滿著一種愛的力量。
何家杏自幼便對詩歌懷揣著深深的喜愛之情,主要源於那首頌揚青松的詩句:“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它。有朝一日寒霜降,只見青松不見花。”這份喜愛猶如一顆堅韌的種子,在她心中悄然生根發芽。從年少時起,她就從未間斷過對詩歌的學習,無論是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窗前,還是夜晚靜謐的月色籠罩大地,她總是手捧書本,沉浸在那美妙的文字世界裡,不斷汲取著詩文的精華,讓自己的心靈在詩文的滋養下愈發豐盈。
時光緩緩流淌,不知不覺間,何家杏迎來了人生的另一個階段——退休。然而,對於詩歌的熱愛卻因為有了時間學習更加熱愛,詩詞的魅力如同燃燒的火焰,在她內心深處升騰得更為熾熱。於是,她毅然決然地開啟了學習創作詩歌的全新旅程。在這個過程中,她彷彿變成了一個孜孜不倦的工匠,用心去捕捉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每一絲情感。無論是春日裡微風拂過田野的沙沙聲,還是夏日驕陽下海浪拍打礁石的澎湃聲;無論是秋日落葉飄舞的悽美之景,還是冬日雪花紛飛的純淨之美,她都能用詩歌的筆觸將其一一描繪出來,以詩歌的形式細緻入微地記錄下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所見所聞——
透過這樣的方式,何家杏不僅能夠盡情地抒發自己內心深處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更能將那份對祖國、對民族的深沉情感融入到詩歌之中。就如那首《保衛釣魚島》:“倭寇陰魂未肯亡,俯身購島演雙簧。”字裡行間透露出對日本侵略者妄圖竊取我國領土行徑的強烈憤慨,彷彿讓人們看到了那些陰險狡詐的倭寇嘴臉。而“中華兒女齊出力,埋葬盜賊在海洋。”則展現出中華民族兒女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的偉大精神,大家齊心協力,誓要將這些盜賊徹底埋葬在浩瀚的海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