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季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一個對童年記憶模糊的人,常常在朋友聚會時,聽到他們講述三歲以後的故事,而我,卻只能尷尬地笑著,因為我的記憶似乎從小學才開始有一些比較多的記憶。這讓我不禁思考,為什麼我的記憶如此之少,如此之模糊?
據科學研究顯示,兒童時期的記憶能力尚未完全發展。大腦中負責長期記憶的海馬體在兒童時期仍在成長,因此,三歲以前的記憶往往難以保留。這種現象被稱為“兒童期遺忘”,是大腦發育過程中的自然現象。例如,一項研究指出,大約70的人無法回憶起三歲前的記憶,這被稱為“兒童期遺忘”現象。可我是三歲以後到七歲之間的記憶碎片都很少,這讓我一直很困惑。
我記得,小時候的我,生活在一個平靜的家庭環境中。父母工作穩定,家庭和睦,沒有太多的波折。也許正是這種平靜,讓我的童年缺少了那些帶有強烈情緒色彩的事件,這些事件往往是記憶的錨點。心理學上說,情緒是記憶的催化劑,沒有它們,記憶就像是沒有顏色的畫,難以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一項心理學研究發現,帶有情緒色彩的記憶比中性記憶更容易被回憶。
有一次,我試圖回憶起幼兒園的時光,我幾乎找不到任何記憶的線索。我問母親,她告訴我我只是去了一週的幼兒園當然沒有什麼印象。也許三歲以後該在幼兒園而沒有這段經歷 ,便缺少了與其他孩子和老師交流機會,社交活動較少,自然也就缺少了那些在互動中形成的記憶。研究表明,社互動動是記憶形成的重要途徑,缺乏社互動動可能導致記憶的減少。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開始意識到,記憶的提取也受到當前心理狀態的影響。有時候,我會在不經意間想起一些童年的片段,但當我刻意去回憶時,那些片段又變得模糊不清。這可能是因為,潛意識裡,我不想面對那些可能不愉快的記憶(因為家庭成份問題,家庭成員都被困擾過,直到七十年代末期,現代青年可能難以想象和理解的。比如,父親說的,我們家的很多老照片幾乎都被父親燒掉了,至於為什麼?一個字,怕。一旦被扣上懷念舊社會或特務嫌疑的帽子,誰家能承受了啊!)。心理學研究也支援這一點,記憶的提取受到當前情緒狀態的影響。
我也發現,記憶的主觀性很強。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的記憶很少,但當我和朋友們分享那些零星的片段時,他們卻能從中發現我童年的影子。這讓我意識到,記憶並不總是客觀存在的,它也需要我們去發現和挖掘。一項研究指出,個體對記憶的感知和評價是主觀的,不同的人對同一事件的記憶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
現在,我學會了珍惜那些偶爾浮現的記憶碎片。我知道,它們是我童年的一部分,雖然不多,但也足夠珍貴。我開始嘗試用寫作、繪畫等方式,記錄下這些記憶,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它們會成為我寶貴的財富。
:()季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