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季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那個偏遠的山村,房東大爺柴家的故事,如同一部厚重的鄉土史詩,記錄著一家人的艱辛與堅韌。每當夜幕降臨,炊煙從柴家的煙囪嫋嫋升起,伴隨著柴火的噼啪聲,是這個家庭最溫馨的時刻。
柴大爺,一個樸實的農家漢子,他的臉上刻滿了歲月的痕跡,在村子裡,他無論什麼農活,如種地,上山砍柴,蓋房子,都是一把好手。他有五個兒子,每個兒子都是他肩上的一份重擔,也是他心中的一份希望。當黃昏時分,他總是坐在門檻上,抽著旱菸,望著遠方的山巒,眼神中透露出對未來的期盼。
“爹,今天晚上吃什麼?”大兒子的聲音打破了黃昏的寧靜。
“有啥吃啥,別挑三揀四的。”柴大爺的聲音沙啞而堅定。
還能吃什麼?我看到的都是苞米麵粗糧雜糧鍋貼餅子。我有一次要一塊餅子吃,真的很難嚥下。媽媽不讓我要他們家的吃的,說他們家孩子多,本來就不夠吃的。
房東大娘,一個體弱多病的女人,她的粗脖根和哮喘讓她的生活充滿了艱辛。這種疾病在當時的東北山區是常見病,是由於缺碘和山區水質與寒冷造成的。但她總是默默地承受著,用她那柔弱的肩膀,支撐起這個家。每當夜深人靜時,她總是輕聲咳嗽,卻又生怕吵醒了熟睡的孩子們。
家裡的生活一直很困難,幾個大的哥哥擠在北炕,小的和大人擠在南炕。我印象中他們家只有兩床被子,一鋪炕上一床被子大家蓋。這麼多人口擠在一間屋內,空間顯得更加狹小,但親情卻濃郁。每當夜晚,炕上總是傳來孩子們的竊竊私語和笑聲。
“媽,這件衣服我穿小了,給弟弟穿吧。”二兒子懂事地說。
“好孩子,真懂事。”大娘的聲音裡滿是欣慰。
我們搬進這個村子後,媽媽看到他們的困境,便給了他們許多舊被褥和衣服。這份來自異鄉的溫情,讓柴大爺一家人很感激。
“這被子真暖和,謝謝你們。”柴大爺感激地說。
“沒什麼,大家都是鄰居,應該互相幫助。”媽媽微笑著回應。
柴大爺家的兩件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件,是柴大爺帶著大孩子們,在深夜的煤油燈下編織。籮筐、簸箕等農家日常生活用品,在他們的手中逐漸成形。每當夜深人靜,只有煤油燈下的影子在牆上搖曳。
“爹,你看我編的這個簸箕怎麼樣?”三兒子自豪地展示著他的作品。
“不錯,有進步。”柴大爺的臉上露出了難得的笑容。
這些手工製品,不僅是他們智慧的結晶,更是他們生存的希望。每當天還沒亮,柴大爺就背上這些編織品,悄悄離開村子,到很遠的外縣去賣。當時我們的村子管理的很嚴格,不允許私人買賣商品,說是資本主義的尾巴。緊鄰的省,開放的早些,就只好偷偷的去臨近的外省的縣去賣,換回來的,不僅僅是一些糧食,更是一家人生活的保障。
後來我也和他們學會了編土籃子,手提筐等,呵呵。
“爹,你又要去賣東西了嗎?”小兒子揉著眼睛問。
“嗯,爹要去換點糧食回來。”柴大爺輕聲回答,然後輕輕地關上門,冒著凜冽的寒風,踏著厚厚的積雪,走上了那條熟悉的山路,直到天黑才會回來。我到現在也不知道他這一天要走多少里路,也想象不出他付出了怎樣的艱辛。。。
第二件事,是他家老大娶媳婦。娶回來的大嫂,一隻眼睛失明,據說已經改嫁過七次。鄉親們議論說是為了換點嫁妝錢。她的到來,給這個家帶來了一絲新的希望,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困擾。一次做早飯時,她不慎將抹布也做到了飯裡,這件事很快在村裡傳開,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哎呀,這飯裡怎麼有抹布啊?”大娘驚訝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