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第2/3頁)
閻崇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的動盪,大的改組,天崩地解這麼一個天時。努爾哈赤趕上了,我們舉幾個具體例子來分析這個天時。
大家都知道薩爾滸之戰了,薩爾滸之戰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我們從天時分析,明朝為什麼敗了,努爾哈赤為什麼勝了。我說第一是天,天時。努爾哈赤很重視這個天:我數了一下《清太祖高皇帝實錄》一共是83735個字,其中講天312個字。他這年號叫天命,努爾哈赤是很重視天的。當然這個天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解釋,我們還是回到這天時。明朝發動薩爾滸之戰是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陰曆三月初一。這就是明朝犯了一個大忌,天時不利。這個時候赫圖阿拉大雪封山,江河冰凍。明朝有的軍隊是從江南派來的,他的東路的主將劉綎是從江西派來的。從江南到了一個冰雪這麼一個天地裡面打仗,山路崎嶇,密林叢布,後金又設了很多的障礙。明朝設想得很好啊,統帥楊鎬坐鎮瀋陽,兵分四路,西路是從撫順打,往赫圖阿拉打。東路呢是從現在的桓仁往西打,南路呢是從清河往北打,北路是從開原往南打,叫做分進合擊,犁庭掃穴,一舉殲滅努爾哈赤。
明朝的軍隊號稱47萬,可以說氣吞山河,但是它天時不利。有人提建議說現在不行,雪太大了,你沒法行軍,是不是緩一緩,明朝說不行。但是這個天時對後金是有利的,它就是當地土生土長,它適應那個氣候。明朝原來計劃是四路同時合擊,四路軍隊,號稱47萬,打赫圖阿拉這個小地方,那可以說搗了個稀巴爛。但是因為它違背了天時,它四路軍隊不能同時到達一個地方,它有快有慢有先有後。努爾哈赤就是利用這個天時。杜松的軍隊先到了,努爾哈赤是集中六萬八旗軍隊對杜松兩萬多軍隊。我集中優勢兵力把杜松吃掉,三月初一。三月初二是北路從清河馬林的軍隊趕到了,趁後金的八旗軍隊,乘銳集中又吃掉了馬林的軍隊,這是初二。三月初三,軍隊調整。這個時候就往東調整,調整到東線阿布達裡崗。劉綎率著軍隊從東部來了,努爾哈赤指揮他沒到前線,他指揮軍隊就到了東部。阿布達裡崗我去過,是一個山谷,兩旁都是山河密林,他把軍隊事先就埋伏在山林裡。劉綎的軍隊是又飢又餓又凍又疲勞,像一個長蛇一樣緩慢地前進。後金的軍隊把俘虜的明朝的軍隊換上衣服,後金人穿上,帶著他的旗幟,引誘杜松說快點,赫圖阿拉拿下了,你快進兵。劉綎就急著進兵到了一個稍微開闊一點的地方,後金伏兵四起,把明朝軍隊,因為是長蛇陣,分割成幾段。劉綎是明朝一個總兵,真是一條漢子啊!騎著馬就跟後金搏鬥,一箭就射到劉綎的左肩上,左肩不能打了,就拿右肩掄刀,又一箭射到右肩上,還是騎著馬跑。後金的軍隊一刀劈到劉綎的臉上,把半邊臉劈掉了,劉綎還本能地在馬上還衝了幾下就摔到馬下了。他的一個部將下了馬以後,舉著劉綎的屍體同後金軍隊搏鬥,但是寡不敵眾,還是失敗了。打完了,這是三月初四。初一打敗了西路,初二打敗了北路,初三調整了一下,初四打敗了東路,接著初五就到了南路了。南路一看不好就往回撤,最後又尾擊,後金又打了一個勝仗。所以明軍是四路出師兩雙敗北。後金呢,我集中兵力逐個擊破,一個一個擊破,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的戰例。就是努爾哈赤利用了天時,如果明朝軍隊晚發兵兩個月,雨季到來之前,四路軍隊同時到了赫圖阿拉,那後金就招架不住了。這場戰爭對後金來說,決定後金興亡的一戰,這是第一個例子,就是這個天時。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