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第1/3頁)
郭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而文學家魯迅一生熱愛美術,且為西方現代藝術所吸引,提倡新興木刻運動,介紹國外版畫家,培養國內新生力量,種種切實努力都是有實績的。這是眾所周知的。所以,當北京現代文學館邀請雕塑家熊秉明製作魯迅像,熊秉明在構思中首先想到這一點。他注意到魯迅專文介紹的德國的珂勒惠支、比利時的麥綏萊勒,都以黑白對比的強烈衝擊感表現人生之悲慘與戰叫,後者在手法上深受立體派和表現派的影響:粗獷,熾熱,簡淨,痛快。熊秉明發現這種藝術品格也是魯迅的創作追求,魯迅的小說決非一般所謂平實的寫實主義,魯迅的風格有現代感,這是魯迅與許多同時代中國作家大不同處。熊秉明甚至在魯迅作品中讀出了魯迅像應有的質感‐‐鐵。而鐵在藝術上應用是晚於青銅與岩石、具有現代感的材質。他在《關於魯迅紀念像的構想》一文中寫道:
鐵是魯迅偏愛的金屬。鐵給人的感覺是剛硬的、樸質的、冷靜的、鋒銳的、不可侵犯的、具有戰鬥性的。在文章中,在小說中,他常以&ldo;鐵似的&rdo;來比喻他所讚美的人物。
《鑄劍》:&ldo;擠進一個黑色的人來,黑髮黑眼睛,瘦得如鐵。&rdo;
《理水》:&ldo;只見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東西,不動,不言,不笑,像鐵鑄的一樣。&rdo;
《秋夜》:&ldo;……而最直最長的幾段,卻已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rdo;
在多得不可計數的關於魯迅的文章、專著中,每每有美術家的文章使人眼睛一亮,熊秉明、吳冠中,還有陳丹青,都曾寫出他們對魯迅的獨特感悟。
熊秉明的美術隨筆寫得漂亮極了,前些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曾出版了厚厚的一本《熊秉明美術隨筆》,編輯很興奮地奔走相告,一讀,果然好,其中許多篇什堪稱散文中的極品。比如《看蒙娜麗莎看》。達&iddot;芬奇這幅名畫,人們或近或遠地欣賞過,但讀了熊秉明的文章,彷彿開了藝術的天眼,見所未見。
他從觀畫者與畫的關係寫起:當我們欣賞一幅畫,我們處於安全而優越的地位,我們是主體,我們在看,而畫是被看;然而在蒙娜麗莎面前,情形不同了。她也在&ldo;看&rdo;,&ldo;在凝眸諦視、在探測。側了頭,從眼角上射過來的目光,比我們的更專注、更鋒銳、更持久、更具密度、更蘊深意。她爭取著主體的地位,她簡直要把我們看成一幅畫、一幅靜物,任她的眼光去分析、去解剖,而且估價。&rdo;
接下來,熊秉明以他對西方美術史的熟知,將那些&ldo;在畫裡向我們注視的人物&rdo;畫像一一拿來比較‐‐
安格兒畫的那些貴婦與紳士,端坐著,冰冷的瓷球般的目光定定地瞅過來,這樣空虛失神的凝視,並不能給我們觀賞者威壓感;
提香畫的威尼斯貴族男子,目光陰鷙、狡詐而挑釁,嫻於臺前幕後的爭權奪利、明槍暗箭,一瞥之際早已估定了你的實力、野心甚至成敗的機率;
林布蘭特畫中的老人、婦人、壯者、孩子,他們看向我們的目光似生命的烈焰,要照出我們&ldo;腑臟裡潛藏著的悲苦與歡喜&rdo;……
這些畫都要將我們從藝術欣賞領域推回生存狀態,&ldo;在那裡被擺布、被究詰、被拷問、被裁判、被憐憫、被扶持、被擁抱。&rdo;
但蒙娜麗莎的目光還與這以上種種不同,她向我們要另一種東西‐‐她的注視要誘匯出我們的注視。
熊秉明談到了誘惑。他細膩地區分了少女的誘惑與少婦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