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第2/2頁)
郭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據查,這次事故是奶牛自找的,誰也沒有責任。那晚彷彿是個節日,人們吃著肉了。那肉非常好吃,細,嫩,鮮,香。&ldo;他們不猜拳,也不說笑,只是埋著頭,努力地吃著。&rdo;
那頭荷蘭奶牛像一個聖徒。
據說,汪曾祺晚年很樂於下廚房,露一手,像他寫的《沙家浜》裡的唱詞兒那樣,&ldo;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rdo;。文人雅集,事後也有人寫文章記敘嘗到的滋味。看到過,有印象。
魯迅這尊神
魯迅在中國文壇上千古第一人的崇高地位,歸根結底是由他一生的光輝業績奠定的,並不是某團體、某政黨、某些人吹捧起來的。在他生前,他對於青年、對於知識階層的巨大影響,已經是superstar級,粉絲甚眾。當他去世,那遍及中國社會各階層的知名與無名的人們所匯成的送葬的洪流、那覆蓋在他的遺體之上的&ldo;民族魂&rdo;的旗幟,已然是所謂蓋棺論定的明證。不過,另一方面,對於魯迅的深度景仰而引發的偶像崇拜、神化魯迅的情形,對於偶像的各種闡釋與利用的情形,也都始終存在。
在許多篇關於魯迅的回憶文章中,比較而言,男性回憶偏於民族、國家視角的意義闡釋,女性的回憶往往較少意識形態宏大敘事而注重細節,更能讓我們瞭解魯迅的生活常態。但另一方面,女性回憶者也會情不自禁地記錄著魯迅於日常生活中隨時流露的點滴&ldo;神跡&rdo;。讀蕭紅寫的那篇情感濃鬱而又自我抑制的《回憶魯迅先生》的長文,感覺上像是一位修女在緬懷她追隨、愛戴的神甫。而證之以她與聶紺弩在西安那次閒聊,她形容魯迅‐‐獨立於天地之間,腰佩翻天印,手持打神鞭,呼風喚雨,撒豆成兵,出入千軍萬馬之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這是她對於魯迅非凡的戰鬥力的一次神乎其神的描畫。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