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頁 (第2/3頁)
郭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扭捏古典了半天,雖&ldo;理性還強&rdo;,格調卻並不比方鴻漸高。所以,20多年後,雖然&ldo;人心不古&rdo;,倒也沒有&ldo;世風日下&rdo;。
小說中船上姻緣未有結果,現實中卻是大團圓喜劇。冰心就是在約克遜號船上結識了她的夫君吳文藻,中國社會學領域篳路藍縷的大學者,費孝通還是他的學生呢。
誰的青春不激盪
五四是現代中國的青春期,那種沉寂千年後的爆發,萬丈光焰照徹夜空。此前不久梁啟超那一代殷殷期盼的強中國之強少年,登上民國舞臺。&ldo;德先生&rdo;和&ldo;賽先生&rdo;,是刻印在五四一代人額上心上的精神徽章,由他們首倡,並遺留給後人。今天我們仍走在追求民主與科學的路上,&ldo;道阻且長&rdo;。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話是漂亮話,也說出了歷史必然;但程序是曲折而緩慢的。即便是當時,從文學這個場域觀察,新舊勢力,對比懸殊。當年沈雁冰(茅盾)在商務印書館改造《小說月報》,發表新文學作品,這是任何一部現代文學史教程都要提到的,但實際情形是,幹了沒兩年,沈雁冰就辭職了。辭職原因不僅僅是他回憶錄裡提及的,反對者詆毀以及1922年王雲五任編譯所長後要期期檢查內容,關鍵是改革後的《小說月報》銷量急劇下滑。看慣了文言的讀者,還不習慣白話。這就是歷史的慣性或惰性。新文學主將魯迅的母親不是更愛看張恨水的舊小說嘛。這是沒奈何的事。其他領域亦如是。五四帶來的變動,是社會有了一點進步,然後喧騰起來的塵埃落定,新神舊主各歸其位,魯迅說是:有的高升有的退隱,然後文苑寂寞如古戰場。
五四時期最青春勃發的社團是創造社,新月社也曾經非常活躍,當黃藥眠加入創造社、邵洵美試圖重振新月社的時候,時代的所謂主旋律已然變調。
離開廣東老家的小青年黃藥眠,初到上海,就進創造社當一名助編。那時郭沫若已南下,成仿吾給他佈置工作,他負責來稿初選、跑印刷所、做校對,吃住在出版部,每月工資30元。上海生活費高,這樣的待遇還是艱苦一點。成仿吾對他說,以後可以翻譯一些東西、寫些東西出版,也就可以過得去了。那時創造社早過了&ldo;《女神》時期&rdo;,鬱達夫也遠離創造社、與魯迅親密接觸去了。&ldo;洪水時期&rdo;的蔣光慈在黃藥眠眼裡都是&ldo;老作家&rdo;了,還有女作家白薇也經常來出版部吃飯。白薇帶黃藥眠看電影,默片,與廣州電影院的有人解說不同,上海的電影院只有叮叮咚咚的鋼琴伴奏。蔣光慈更為平易,帶他去逛&ldo;大世界&rdo;見世面。蔣光慈那時正當紅,他的小說都是&ldo;革命加戀愛&rdo;的模式,深受大革命時期青年男女喜愛。經常有美麗女郎捧著花束來找他,令小夥計黃藥眠艷羨。而蔣只笑笑,說:這一類女子,我實在太多了,有點應付不來了。你喜歡她嗎?我可以介紹給你。創造社的浪漫餘風尚在。當時郭沫若詩集《瓶》的主角,那位某女士,就住樓上,陪她的一位,是聘請來專門教郭沫若的小孩的。後來《瓶》女郎與出版部的財務戀愛,財務居然帶著出版部的現金和該女郎跑了。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