瑩瑩燦燦的高孝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簡介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參,字子輿,被後世尊稱為“宗聖”。他是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平邑,一說山東嘉祥)人,黃帝后代,夏禹王之後,曾點之子,孔子的弟子,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大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七十二賢之一,儒學五大聖人之一,孔廟四配之一。曾子少時常隨父學詩書,後師從孔子,成為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他參與編制了《論語》,創作了《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作品,提出了修、齊、治、平的政治觀,構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倫理道德的政治哲學體系,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人物生平
1、家世背景與早年求學
曾子出生於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家庭,是黃帝的第25代孫昌意的後代,夏禹王的直系後裔。他的家族可以追溯到夏朝時期,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為甑子爵,在甑建立鄫國,曾姓自此發源。鄫國曆經夏、商、週三代,直到春秋前期(前567年)被莒國所滅。太子巫出奔魯國南武城定居,其後代用“鄫”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離開故城,不忘先祖,稱為“曾”,玄孫即為曾子。
曾子自幼便展現出對學問的濃厚興趣,常隨父曾點學詩書,有“伏案苦讀”之說。在魯哀公五年(前490年),年僅十六歲的曾子奉父命至楚,正式拜入孔子門下求學。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逐漸成為孔子眾多弟子中的佼佼者。
2、師從孔子與學術傳承
在孔子門下求學的日子裡,曾子不僅深入學習了儒家經典,還積極參與了孔子的教學活動。他善於思考,勇於提問,經常與孔子及其他弟子討論學術問題,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學術見解。魯哀公十三年(前482年),孔子的高足顏回病故,曾子便成為了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
魯哀公十五年(前480年),孔子在病榻上呼喚曾子,對他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聽後,若有所悟,回答道:“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孔子聽後,深感欣慰,便將《大學》一書親自傳授給了曾子。這部經典著作後來成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3、孔子託孤與守墓三年
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逝世,終年七十三歲。曾子聞訊後,悲痛欲絕,若父喪而無服,毅然決定守孔子墓三年。在這三年裡,他日夜守護在孔子墓旁,緬懷恩師的教誨和恩情。同時,他還積極整理孔子的遺著和教誨,為儒家思想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守墓期間,孔子臨終前還將自己的孫子孔鯉之遺孤子思託付給了曾子。曾子深感責任重大,便盡心盡力地撫養和教育子思,使他成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傳承者之一。
4、拒入仕途與設教西河
曾子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拒絕了各國君主的徵聘。魯悼公十一年(前456年),齊國聘請以他為相,楚國迎請以他為令尹,晉國迎請以他為上卿,但曾子均不應命。他堅持認為,真正的學者應該致力於學術研究和教育事業,而不是追求個人的榮華富貴。
魯悼公二十一年(前446年),曾子已經六十歲高齡,但他依然堅持設教於西河一帶,與子夏、段幹木等儒家學者一起傳播儒家思想。他的學識和品德得到了廣泛認可,吸引了眾多學子前來求學。在他的教導下,許多學子成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傳承者和發展者。
5、病逝魯國與遺訓傳世
魯悼公三十二年(前435年),曾子病逝於魯國,終年七十一歲。他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卻為儒家思想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病危之際,他還念念不忘自己的學術使命和教育事業,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遺訓和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