瑩瑩燦燦的高孝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簡介
姬延,東周時期的最後一位君主,後世通常稱為周赧王。他生於公元前336年,卒於公元前256年,是周慎靚王姬定的兒子,周顯王姬扁的孫子。姬延在位期間,周王室已經極度衰弱,面對強秦的威脅,他試圖聯合諸侯抗秦,卻因諸侯背叛而失敗,最終不得不向秦國投降,東周王朝也由此宣告滅亡。姬延的一生充滿了無奈與悲哀,他的故事成為了後世研究東周歷史的重要線索。
二、人物生平
1、早年經歷與繼位
姬延出生於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是周慎靚王姬定的兒子。公元前315年,周慎靚王駕崩,姬延繼位為王,改第二年(公元前314年)為元年。由於周王室在姬延繼位前已經極度衰弱,姬延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他努力維持周王室的穩定和發展,但終究無法改變周王朝衰落的命運。
2、聯合抗秦與失敗
姬延在位期間,秦國勢力日益壯大,對周王室構成了嚴重威脅。為了抑制秦國的擴張,姬延曾試圖聯合諸侯抗秦。公元前256年,他任命西周公為大將,率領五千軍隊伐秦,並約六國諸侯到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南)會合。然而,除了楚、燕兩國派了些兵來以外,其他四國的兵馬都失約不來。結果,周軍士氣渙散,無功而回。這次聯合抗秦的失敗,使周王室更加孤立無援。
3、債臺高築與避債
為了籌集軍資抗秦,姬延向境內的富戶籌借軍資,並付給他們借券,答應在周軍班師之日以戰利品償還。然而,周軍無功而回,富戶們紛紛持借券向姬延討債。姬延無法償還債務,只好躲到宮後的一個高臺上避債。周朝人將這個高臺稱為“逃債臺”(即逃債臺),成語“債臺高築”也由此而來。
4、投降秦國與東周滅亡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派將軍摎攻西周國,姬延打算逃奔韓國或魏國。但經西周公勸說,他率領臣下和宗室降秦。至此,東周宣告滅亡。同年,姬延駕崩,結束了他充滿無奈與悲哀的一生。
三、主要影響
1、東周滅亡的標誌
姬延的投降標誌著東周王朝的滅亡。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以來,東周王朝已經歷經了數百年的風雨飄搖。姬延作為東周的最後一位君主,他的投降意味著周王室徹底失去了對諸侯國的控制力,東周王朝也由此宣告終結。
2、對後世的影響
姬延的故事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無奈與悲哀成為了後世研究東周歷史的重要線索;他的投降與東周滅亡也警示著後世君主和政治家們要時刻保持警惕和努力維護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同時,姬延的故事也激發了後世對東周歷史和文化的研究興趣推動了相關學術領域的發展。
3、成語“債臺高築”的由來
姬延因無法償還債務而躲到高臺上避債的故事催生了成語“債臺高築”。這個成語後來被廣泛用於形容欠債極多或債務纏身無法償還的困境。它不僅反映了姬延個人的悲哀命運也揭示了東周王朝末期的社會矛盾和危機。
四、軼事典故
1、秦齊稱帝
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王約齊湣王一起稱帝秦為西帝齊為東帝。這一事件暴露了秦國和齊國吞併五國、瓜分天下的企圖引起了其他五國的惶恐和不安。最終在縱橫家蘇秦的勸說下齊湣王去帝號迫使秦昭王也取消了帝號。這一事件雖然與姬延沒有直接關係但它反映了當時諸侯國之間的複雜關係和矛盾衝突也為姬延後來的聯合抗秦行動提供了背景。
2、楚攻西周
周赧王在位時東西兩週分裂各自為政。楚國為了抑制秦國的擴張曾派兵攻打西周。然而在大夫蘇代的遊說下楚懷王放棄了攻打西周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