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小野俊太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部電影可說是經過美方製作人、導演的整合,以不浪費含日本背景為原則下所剪輯出的新電影。就連在加拍的場景中,也會貼上有些日本味的海報。式根號上的救生圈雖然被印上了「海鷗丸」,但這不是美方的錯字,因為這是基於《g作品檢討用指令碼》而重現的最初設定。即便有「稅關」或「新聞社」等手寫字但也毫無違和感,可看出是有人適度從旁協助。那種美國電影常見的亂拼日文也沒出現。不過,在大戶島的祭神舞中,有一位觀賞當地慶典的男性,身上所穿的短衣用片假名寫著不知所謂的「露西依露」,這可能只是單純的把某位女性的名字寫上去吧(搞不好是某個《我愛露西》(注12)的粉絲之手)?
和原版比較起來,最顯眼的不同之處就在於,使用蓋革計數器測量哥吉拉經過之處的放射能汙染等,這些核武爭議的相關畫面都被刪剪掉了。還有國會上的爭論、長崎原子彈的女性倖存者、片尾山根博士的若不停止氫彈試爆是否會出現第二隻哥吉拉的臺詞等等,只要可能會引起大眾恐慌的話語都全數遭到刪剪。因為美方不希望當年為了早點結束太平洋戰爭而對日空投原子彈的理論,會因為這部電影而在美國社會上產生爭議。
這部電影形成了美國普遍對哥吉拉的印象。尤其一九六〇年代時,美國的電視上不斷播映《怪獸王哥吉拉》,所以更加深了《怪獸王哥吉拉》就是原版《哥吉拉》的觀念。除了少數死忠粉絲會去研究原版之外,一般的美國觀眾幾乎沒有接觸過原版《哥吉拉》。吉見俊哉指出,好萊塢的氫彈題材電影,常常會將怪物帶有放射能的災害問題推給共產主義國家(參考自《夢幻的原能科技》)。不過,《怪獸王哥吉拉》幾乎將提及核武問題的場面刪減掉,因此《怪獸王哥吉拉》從發人省思的氫彈怪獸電影,降格為單純的怪獸災難片。
比較諷刺的是,雖然日本原作就已經消除了駐日美軍等美國因素,而改以原子彈轟炸和氫彈試爆這樣的形式間接指涉美國,但《怪獸王哥吉拉》又把這部分刪掉了,因而與美國形成了雙重的隔離。片中因此完全沒有從美國角度掌握哥吉拉的觀點。這讓《怪獸王哥吉拉》的劇情主軸變成只重視日本國內的哥吉拉問題,以及史提夫&iddot;馬丁的哥吉拉體驗紀實,讓整個電影變得像《超人:鋼鐵英雄》一樣,成為一出立基於「美國例外論」的故事。
從這個角度來看,馬丁前往開羅途中經過日本的設定,就很值得讓人探討。因為在這部電影上映的一九五六年,埃及經過革命後,納賽爾(gaal abdel nasser)正式就任總統。由於美國挺以色列而減少了對埃及的支援,埃及出於對抗向捷克購買武器而倒向共產陣營。但當時埃及也要和建設亞斯文水壩的美方資金周旋(注13)。也許馬丁到開羅是為了採訪當地火熱的政治局勢吧?還有,也能由此看出位於西半球的美國,將日本、埃及視為相對於美國地理位置的「東洋」(oriental)。
太平洋戰爭的回憶
由於哥吉拉是攻擊東京的外敵,因此很容易被視為太平洋戰爭時的敵人‐‐美國。更何況《哥吉拉》本身就是從太平洋上發生的故事,任誰都會認為哥吉拉是影射當時的美國。而且這次美國使用的還是超越原子彈的新武器氫彈。的確,在《哥吉拉》的內容中,從未直接提及美國,頂多能看到從海外的研究調查團搭著泛美航空的飛機大批前來。此外,國會的爭論場景中也看不到首相、大臣階級的日本官員。
以一部擁有戰爭片定位的電影來說,不在片中描寫最高領導者是很普遍的作法。尤其是在最前線戰場止的場面,通常是不需要有關於最高領導者的演出。由於《哥吉拉》的日方武力包含了陸海空三軍,所以也能夠理解會有人指出,這部電影不但殘存著「太平洋戰爭」的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