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小野俊太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如前所述,在企劃初期僅知有恐龍形象的哥吉拉,只是名字先被取出來,再由香山滋充實故事性的內涵。除了在剛委託香山滋構思劇情時,就已經定好「哥吉拉」這個名字之外,田中友幸也確定「因氫彈而甦醒的遠古恐龍」的概念。因此香山描寫的哥吉拉就完全是海棲的爬蟲類,與名字中的哺乳類一大猩猩和鯨魚)應該沒有半點關係。在為《怪獸王哥吉拉》(注4)宣傳時,香山曾爆料自己擔心過:「是不是該讓美國人知道一下,哥吉拉是大猩猩和鯨魚的合成生物這個玩笑?」所以就順其自然地以「獅子(lion)和老虎(tir)生下來的動物就叫獅虎(lir)」向對方說明下去(參考自〈不說也沒關係的兩三事〉)(注5)。
不過,這個玩笑並不是偶然誕生的。與「大猩猩」與「鯨魚」兩個名字交織的文學、電影,不但與從古至今人類想像出的怪獸與怪異有關,也在《哥吉拉》這部電影中,像是泛低音(basntuo)一樣,讓「大猩猩」與「鯨魚」兩個族譜互動共鳴而產生魄力。就有如哥吉拉的咆哮聲來自低音大提琴一樣,哥吉拉的外觀雖然的確是隻恐龍,但在其魄力底下的支柱,主要還是古時候人們對於大猩猩和鯨魚的想像力。而這同時也是哥吉拉無法單用原始怪獸或原子怪獸來表現就能解決的理由。
會造成這樣的觀感,也許是因為哥吉拉和大狸猩一樣都是用兩隻腳行走的關係。當然,這種行動上的特徵也可以讓哥吉拉歸類到金剛等猿人怪獸的族譜。由於哥吉拉能行走主要還是歸功於中島村雄穿上哥吉拉的戲服,因此即便哥吉拉一開始的設定上是一種爬蟲類,但還是免不了出現擬人化的發展。所以有時逗趣地對著其他怪獸揮手,或許就是擁有猩猩血統的命運吧?除此之外,哥吉拉在片中的渡海能力更是讓它產生出鯨魚般巨獸的形象。一開始,中島本人為了要作出哥吉拉的動作,曾模仿過大象、獅子、北極熊等哺乳動物。我們已經知道身為道地東京人的香山滋把大猩猩與鯨魚的玩笑話斥為不能理解的無聊行為,接著本章則要從與恐龍相異處來思考哥吉拉,並專注在大猩猩與鯨魚這兩種哺乳類的族譜上。
《金剛》與《哥吉拉》
大猩猩(gorilla)這個詞,最早是紀元前五百年的迦太基探險家漢諾(hanno)在非洲西北部探險的紀錄後,經過希臘語翻譯出來的。「gorilla」在當地意指毛很多的人,其語源很可能是來自於非洲的本土語言。漢諾的探險紀錄上記載著,雖然抓不到男性,但還是抓了三個(或是三隻?)女性,漢諾將它們的毛皮剝下後還運回迦太基。後來,美國的傳教士湯瑪斯&iddot;塞維奇(thoas staughton sava)在非洲發現類人猿屬的大猩猩後,便稱之為「gorilla」。但因為上述的故事,所以「gorilla」的原意一直被誤解為「毛很多的女性」。
此外,還有gorila的字尾有母音「a」,因此被認為是代表雌性生物的符號,不過這只是從「毛很多的女性」的傳聞來反推回去的原因。馬克&iddot;雅各布森(ark jabn)寫了一本後現代主義小說,該書名為《哥吉羅》(gojiro),除了字尾的母音「o」代表雄性之外,「jiro」也剛好跟日語的「次郎」諧音,因此是一個頗讓人玩味的複合詞。在小說中,這隻哥吉羅並不只是怪物,而且是真實出演電影的明星。原本是蜥蜴的哥吉羅,因為南太平洋的核武試爆所造成的輻射突變,不但身形開始巨大化,而且還產生出極高的知性,甚至還懂得說人類的語言,這完全是終極擬人化版的哥吉拉,它和第一代的哥吉拉根本就是完全不同的怪獸。
若是要談起《哥吉拉》的起源,那麼就一定會提到一九九三年上映的巨猩電影《金剛》。其中有名的傳聞就是特攝導演圓谷英二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