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小野俊太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戰後的電影名稱常常帶給人們「現身」的印象。一九四九年由安達伸生導演的《隱形人現身》(注2)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劇情內容為東京突然出現無惡不作的隱形罪犯,是一出超現實的電影。該劇精巧地改編了威爾斯的原著,描述一位青年變成了透明人還被迫成為寶石大盜的苦惱。這部電影的最後還會在銀幕中送上一段字:「科學不分善惡,隨著使用者的心態,科學可以用於善事也可以用於惡事」。頌揚科學的中立性,可說是針對原子彈為始的「科學武器化」的一個反駁。
後來,島耕二導演的作品《外星人現身東京》(注3)正式上映。透過岡本太郎的設計,派拉星人那海星加上大眼睛的造型,如今獲得了另類的狂熱喜愛。他們因為相信日本身為核彈受害國,能夠理解他們和平使用核能,而駕著飛碟前來,卻因此造成了騷動。不過,隨著日本科學家發現(虛構的)鈾鈽元素蘊藏著恐怖的神秘力量,之後也開始掀起了一連串的爭端。然而,因為有一顆核武無法破壞的小行星r即將衝撞地球,於是最後大家達成共識,將該物質用於在破壞小行星上。這樣的劇情發展,和氧氣破壞劑的使用模式如出一轍。
雖然外星人前來地球提出警告的點子是來自於好萊塢電影《地球停轉之日》(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的劇情,不過小行星接近地球時,整個地表出現火焰燒灼般的景象,還有洪水衝垮建築的特攝場面也相當有魄力。小行星即將衝撞地表時,從人群慌張避難的場景裡,可以看出該劇的製作團隊想要創作出超越《哥吉拉》的電影來。後來,一九六二年時,東寶於日本各大戲院公開了本多豬四郎執導的《妖星哥拉斯》(注4),可說是在特攝方面多少與大映有所競爭的東寶,對《外星人現身東京》還以顏色。
後來,「現身東京」這句話就成了科幻電影片名一定要加進去的詞。例如,由宮坂武志備受批評的怪獸電影《大怪獸現身東京》(注5),故事的主要舞臺其實是在福井縣,且沒有怪獸登場。還有庵野秀明導演的《巨神兵現身東京》(注6)也使用了這個名詞。而且一開始《原子怪獸現身(紐約)》這個譯名,就是把「哥吉拉」這部片視為「哥吉拉現身東京」,並從此涵義發想出來的片名。其證據就在於香山的原作小說在復刊時,使用了《哥吉拉,東京現身》的標題。雖然「現身」這個詞怎麼說都是出自日語文脈,但是卻成為影響後續科幻作品的標題。而且不使用哥吉拉的「氫彈怪獸」而改用「原子怪獸」,這不只是出自於《原》片對《哥》片的對抗意識,而是為了讓《原子怪獸》能更貼近「原始」的印象。《原子怪獸》中活躍的利多龍雖然是隻虛構的恐龍,而它的定位卻是因為核試驗而從北極冰層中復活的原始怪獸。
從這一點重看哥吉拉的話,會發現哥吉拉除了是侏羅紀恐龍這種與時間脫節的「原始怪獸」之外,一方面也是因為最尖端的氫彈試爆而成為帶有放射能因子的「原子怪獸」。反而是因為《原子恐龍》這個好萊塢電影的日本譯名,才凸顯出哥吉拉和利多龍的差別。在這一章當中,本書將以《原子怪獸》和《哥吉拉》做比較,進而說明哥吉拉擁有原始怪獸和原子怪獸的兩面性。
恐龍與兩百萬年前
哥吉拉這個原始怪獸一開始大鬧的場所是海上,到了劇情的後半段哥吉拉就移師到陸地上去了。從活動領域來看,這不只代表哥吉拉是水陸兩棲的生物,而且也是要描繪由海至陸的生物演化論。哥吉拉身為一個兩百萬年以前的生物,在現代重新復活,並不只是基於《原子怪獸》而產生出的設定。
在製作上會選擇恐龍,是因為恐龍的化石和菊石的化石一樣,都是天擇所導致的演化與淘汰的視覺象徵。即便是如此繁盛過的大恐龍也會滅絕而消失於地表。搞不好恐龍借著東洋和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