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牆夼水庫流域五蓮縣駐地洪凝街道 (第1/2頁)
山東人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洪 凝
洪凝街道位於五蓮縣中部,系五蓮縣人民政府駐地,東臨松柏鎮,西接中至鎮,南至街頭鎮,北與許孟鎮、高澤鎮接壤,222省道、334省道和膠新鐵路貫穿境內。街道駐地為洪凝村。
明初,曹、解兩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沿溝立村,後唐、鄭兩姓相繼遷入。因村子處洪凝河兩源水相匯處,汛期常鬧水災,以避洪災求安意,取名洪寧溝,簡稱洪寧。明嘉靖版《青州府志》載“洪寧溝”條,為避清道光帝旻寧諱,遂更為今名。當地人根據該地土石暗紅,又稱之為“紅嶺子”。舊時,洪凝系日照北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清代,洪凝為洪凝鄉;清末實行鄉、社、村制,洪凝鄉為日照縣北鄉,領十七社,一百五十八村;民國年間,日照縣劃為七個區,洪凝為三區。1940 年,日照縣抗日民主政府在該區建立,1943年成為日北縣駐地,劃歸日北縣管轄,設洪凝區。1943 年9月,濱北地委、行署、軍分割槽分別駐在洪凝區卻坡、中疃和小鳳堂村。1945年8月,撤銷日北縣,劃歸藏馬縣管轄。1947年5月五蓮縣成立,劃歸五蓮縣,仍稱洪凝區,1950年按序數稱為五蓮縣第四區。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稱為“紅星人民公社”。1959年春,改稱洪凝人民公社。1981年12月,設立洪凝鎮。2000年12月,山陽鄉、羅圈鄉併入洪凝鎮。2010年5月,撤鎮設洪凝街道。
大青山攬月塔
洪凝不但歷史悠久,歷史遺存豐富,而且地域文化濃郁。境內的漢代崑山侯國古城遺址,就位於西郭村周邊;境內大青山有古園柏、祥雲寺、萬和寺、古城牆等遺蹟,以及漢高祖劉邦走馬摔冠、屯兵西征的民間傳說。清代山西籍文人、禮部員外郎陳豫朋途經大青山時,曾賦詩曰:“詰曲洪崖石徑長,馬蹄登頓怯晨裝,野花蔓草都難識,只有青山似故鄉。” 將大青山與故鄉五臺山相媲美。洪凝黑陶製作歷史已有200餘年,具有薄、輕、亮、美觀、耐用等特點,大堯村村名即由此得來。20世紀60年代,該村製陶業達到鼎盛時期,全村有30多人從事該行業,每年燒製2萬餘件黑陶品,製陶業成為該村的重要經濟來源。另外,第一套人民幣10元幣的孕育地,就在洪凝鎮中疃村。
洪凝鎮因處日照、莒縣、諸城交界,農曆逢三、八為大集,每年十月還有山會,是商號聚集之地。據調查核實,1949 年以前,洪凝街有名氣的商號是祥升、玉聚、鴻祥、錢豐、同順祥、仁術堂、鴻興堂、常春、常泰、寶和堂等。當時,當地流行一句順口溜,道出一批知名商號:“錢豐、玉聚、寶和堂;常春、常泰、同順堂。”一批以姓氏或行業代商號的攤位、作坊紛紛設立,比較著名的有劉家、郝家、王家大布行,系流動經營點;郝家大染坊、馮家扎彩、劉家繩坊、湯家白鐵、曲家中藥鋪,還有厲家店、馬家店、畢家店、郝家店、李家店、鄭家店等客店,也較有名氣。
1949年以前,洪凝街周邊村也有不少知名商號,如大郭村張隆萼的取義堂、張隆芳的東愛堂、張隆華的西愛堂、張隆蔚的西義堂、張隆繡的 日西堂、張隆琪的三省堂、張隆坤的西坤堂、張隆山的張家商行;莫家莊 子趙雲巒的羲和堂,趙金圍的前賃鋪,趙雲德、趙自偉的後賃鋪,趙金鋼 的前粉坊,趙金升的後粉坊等。此外,還有外地人來洪凝開辦的商號,僅諸城前來開店的就有王恩全的鐘錶店、李景坡的照相館、張自奎的腳踏車行等。
洪凝鎮為革命老區,群眾革命熱情很高。1923年秋,大古家溝村民古憲恩、古憲幫、古蘭芬等人,率周邊村民眾組織大刀會防匪,後來又發展為民團,成為農民自衛團,因舉三角龍尾青旗,又名青旗會、青旗團。1924年6月,擊潰盤踞馬耳山的土匪鄭九站部,又陸續收拾鄭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