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人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才子者。)幾百年來,無論是兵荒馬亂的戰爭年代,還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無人敢動古柏一枝。據說,誰敢動一枝一葉要遭報應,家人非死即病。)。
明朝初年,夏家莊遭遇大災,幾近絕戶。從外地遷來陳氏兩兄弟,見此處是塊風水寶地,落戶夏家莊,在此繁衍生息。數年後,夏家絕後,陳氏兄弟也分住河東西兩村,河東的村叫“上陳家莊”;河西的村叫“夏陳家莊”(農村合作化後期才改為“上陳”、“下陳”)。清朝年間,村中的蟠龍梆子戲班曾演出過戲曲“鳳凰山”,講得就是潘龍和夏鳳凰的故事。蟠龍梆子也是因此傳說而得名。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前,靠近蟠龍河邊的地裡,有兩塊高約一米多的圓石,宛如兩顆明珠,熠熠生輝。其形狀奇特,恰似一對眼睛,這便是“龍眼”。每至夏季,河裡洪水氾濫之時,便能目睹石龍頭和石龍的上半身,它們隨著洪水的退去,又被河沙悄然掩埋。整個鳳凰山,宛如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多年來,村民們一直將其視為曬晾的風水寶地,並稱村東為“鳳山東翅子”,村西為“鳳山西翅子”。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工程的修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村莊的變遷日新月異,土地的開發如火如荼,石龍和石鳳已被開採殆盡,昔日的景象如過眼雲煙,消散得無影無蹤,僅存於村裡老年人的記憶深處。所幸的是,“鳳凰頭”和“望月柏”依然屹立不倒,登上“鳳凰頭”,站在“望月柏”下,極目遠眺,方圓幾十裡的美景盡收眼底,令人頓生“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感。
時至今日,“望月柏”的樹冠直徑約 8 米左右,主杆矮而粗壯,高度約有 1.8 米,樹幹周長約有 2 米左右,其歷史之悠久,據說已有近千年。它宛如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默默見證著下陳村的歷史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