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人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肆虐而來,給村民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巨大威脅。面對天災,勇敢堅毅的村民們沒有絲毫退縮,他們齊心協力,共同應對困難。最終,整個村莊向北遷移至今址,開啟了全新的發展征程。
此外,這片土地上還有一處珍貴的歷史遺蹟——東城仙遺址。該遺址坐落於五蓮縣街頭鎮東城仙、西城仙兩村之間,呈東西走向,長度約達 300 米,寬度則約為 250 米,佔地面積大約為
平方米。這裡曾經承載過多少古人的智慧與辛勤勞作,雖已時過境遷,但透過那些殘存的斷壁頹垣,彷彿仍可窺見昔日的繁華盛景。基本呈長方形,地勢較平坦。斷崖處可見文化堆積分佈,文化堆積層深達1米,暴露的有灰坑、墓葬等遺蹟。地表採集的標本有:石器、鼎足、罐底、口沿、紅燒土塊、大口尊等。為新石器時代遺址。1992年6月12日,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核定公佈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樹立了文物保護標誌碑。東城仙村位於街頭鎮駐地東南4公里處,鳳凰山前,挑溝河北岸,叩官—街頭公路兩側。東臨金鳳坡,西至西城仙,南靠沿河村,北接和莊,地勢平坦,聚落呈方形。據村東龍溪寺碑載,唐代將、宋兩姓遷此,在今址南0.5公里處立村。因位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人們誤認為故城址)前,取名城前。後村莊擴大,分東西兩村,該村位東,稱東城前。明初,王、匡、楊、朱等姓相繼遷入,沿用原名。明崇禎年間,厲袞從日照縣巨峰遷入,改名為厲家城仙。為與李家城仙(今西城仙)區分,如今它已擁有一個全新的名字。原先的地址處於一片地勢較低窪的地帶,在 1957 年的時候,由於遭受了嚴重的水災侵襲,整個村莊不得不向北遷移到現在所處的位置。這座名為東城仙的遺址坐落在街頭鎮東城仙和西城仙這兩個村子中間,其範圍從東至西大約延伸 300 米,由南至北約 250 米,佔地面積大概為 7.5 萬平方米。整體形態基本上呈現出長方形,地面較為平坦。遺址的東邊和西邊兩側都是現代化的村落環繞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東側緊靠著斷崖的地方還挖掘出一條深深的壕溝。站在斷崖之上,可以時不時地看到文化堆積物的分佈情況。經過對地表進行採集後所獲得的標本種類繁多,其中包括石器、鼎足、罐底、口沿、紅燒土塊以及大口尊等等。可以判斷這裡是以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作為主導的一處重要文化遺存之地。在這裡,文化堆積層的深度大約為 1 米左右,並且已經暴露出一些諸如灰坑、墓葬之類的古代遺蹟。這座東城仙遺址的發現,對於確定海岱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聚落的分佈狀況、不同區域的型別劃分以及完整的文化譜系等方面都提供了極其珍貴且不可多得的資料依據。正因如此,在 1992 年 6 月 12 日這一天,山東省人民政府正式將該遺址核定並公佈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還專門樹立起了一塊醒目的文物保護標誌碑。
東城仙遺址的地面上,時不時能夠看到一些破碎的陶片散落在四處。當我們拿起這些陶片,仔細觀察其橫斷面時,可以發現它們的胎質十分細密,彷彿經過了精心的打磨和篩選。而那燒製的火候更是高超,使得陶片呈現出一種獨特的質感和光澤。
這種特徵正是典型的龍山文化所具備的。由此可以推斷,當時的燒製技術已然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想象一下,數千年前的古人,憑藉著他們的智慧和勤勞,不斷探索、嘗試,最終掌握瞭如此精湛的技藝,實在令人驚歎不已!
在遺址的西南角高地邊緣,有一處引人注目的地方——遺址斷層。湊近仔細辨別,便能依稀看出當年那被夯實的層層疊疊的痕跡。更讓人驚喜的是,在這些疊層內部,還能發現大量殘存的陶片。這些陶片就像是時間留下的珍貴印記,默默地訴說著過去的故事。
經過考古學家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