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人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時,因為戰爭原因卞姓消亡。明洪武二年,郭、張兩姓不斷遷入,清中葉古姓遷入。大郭村自古到今歷史輝煌,影響深遠。
前幾天,聽村裡張書記說:“現在大院文化旅遊這麼火熱,在咱大郭村,以前就有個遠近聞名的‘七大門’。可惜,由於各種原因大部分建築物沒保留下來!”。這引起了我極大的好奇。
過了幾天,我去了一趟大郭村,剛辦事回來的張書記和村委會吉主任陪我們一起參觀考察了“七大門”遺蹟,大致瞭解了大院的來龍去脈和歷史掌故。
僅從經濟文化的角度來看,這有幸剩餘的房屋院落,幾棟明清風格的青瓦白牆、飛簷雕棟的建築,很難想象它是經歷了怎樣的歲月洗禮,它彷彿是定格了的歷史畫面,在無聲的呼喊,等待慷慨的救贖。不過歷史是前進的,歲月無情,在白天與黑夜的陰陽消長中,造就了人與物之間彼此錯落的時空對話,正如“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無限感慨。
據說,整個院落鼎盛時佔地有一百多畝地,院落有圍牆角樓,其周圍七層的防衛炮樓就有好幾座,最南端的3裡外還有一座,皆有家兵護衛,主要是用來防匪防盜。整個院落前方由東往西有一條清溪,上游有一眼旱澇冬夏不息的清泉。地勢南低北高,以勢設階,形成一個越走越高的的深巷,深巷分為三層後到達正房。因是張姓本家住有七戶,一戶一門排列,故時傳為“七大門”,聲名遠播,村中人在外只言是“大郭村人”,便無人敢欺,其勢可知。
說起張家大院發家史,據村中老人講,因早年村人張姓有人在朝中做官,亡故後無嗣,傳遺產於其侄,其侄張某,性好爽,喜結俠武之人,在武友保護之下,在那個年代遂能將財產安全運回。其人口碑甚善,麥收時節僱人收麥,親自把煎餅卷整條刀魚遞於僱工手上,在當時的街裡鄰坊被傳為代表性美談。所僱之人,工錢比別人高,眾人皆往,以致別的大戶幾無可僱之人。土改時,打土豪、分田地,張氏無可倖免,但分到房屋或財物之人皆不受,多因平時與鄉民為善,眾人敬之為故。後來張氏遷出大院生活,無疾而終,遂得善身。在蹉跎歲月中,由於人們缺乏文物保護的意識,整個大院的房產又是都分給了個人,舊房改造時拆除了一部分,大院一步一步走向分解衰落。
現在,大郭村及周圍村莊已經規劃為社群,即將進行舊房搬遷改造。不遠的將來,大郭村及其周圍的村莊將會是一個具備現代化功能的大社群,目前的村落格局就會打破。
一心想為村裡辦點實事的張書記、吉主任一班人,看到近年來火熱的大院文化旅遊這一綠色經濟,對村裡的大院動了不少心思,他們計劃藉著社群建設改造的東風,把張家大院恢復原貌,建成一個頗具規模的大院文化旅遊景點。
對於恢復工作的工程量和資金可不是個小數目,但是,他們沒有退縮。他們想主意、找點子,多方打聽聯絡開發商,工作從無到有一步一步推進展開。這些工作村民是支援的,從村民的擁護程度看,這也是他們大郭村人的心願,祝願他們好夢能成真,造福鄉里。
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張家大院的興衰見證了時代的變遷,是感性的語言無聲的記錄。但或許,又會遇到一個新的機遇,作為一個時代的印記,展示自身的歷史,教育和啟示後來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