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第1/3頁)
君子逑/幾字微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陸秀夫
更新時間2010-7-25 20:38:32 字數:7585
生平簡介
陸秀夫(1236‐1279)字君實,楚州鹽城長建裡(今江蘇省建湖縣建陽鎮)人。宋末政治家,民族英雄,和文天祥、張世傑並稱為&ldo;宋末三傑&rdo;。宋理宗寶佑(1260)年間與文天祥同年進士。李庭芝任淮東制置使,又闢任他做參議官。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沿江東下,揚州形勢緊張,僚屬大多逃散,陸秀夫等數人堅守本職,毫不動搖。李庭芝把他推薦給朝廷,乃調往臨安。德祐二年,任禮部侍郎。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後,他和將領蘇劉義等退至溫州。不久,與陳宜中、張世傑等在福州立益王趙昰為帝,定年號&ldo;景炎&rdo;重建宋廷,陸秀夫任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廣東。次年,廣州降元,宋廷遷至井澳(今廣東中山縣南大橫琴島下),陳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景炎三年(1278)初,趙昰死,廟號端宗,得年僅10歲。群臣多欲散去,陸秀夫勉勵群臣與張世傑共同擁立宋端宗的親弟弟7歲廣王趙昺為皇帝,定年號&ldo;祥興&rdo;,遷居崖山(今廣東新會南海中)。楊太后垂簾聽政,陸秀夫任左丞相,與張世傑同執朝政。祥興二年(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張弘範攻崖山,宋軍大敗。陸秀夫對趙昺說:&ldo;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rdo;毅然背趙昺跳海犧牲。有《陸忠烈集》傳世。在宋元交替之際,當南宋的帝後輔臣們向元朝屈膝投降、忍辱求生的時候,在東南沿海怒火燃燒的土地上,卻站起了大批鐵骨錚錚、力挽狂瀾的忠義之士。用他們的生命,譜寫了一首首壯麗的史歌。受命於危難之際的陸秀夫,便是這個拚死抗爭的群體中的一員代表陸秀夫。
初露鋒芒有志難伸
陸秀夫生於端平三年(1236年),卒於祥興二年(1279年),字君實,出生於楚州鹽城(今江蘇建湖),三歲隨同父母遷居江南京口(今江蘇鎮江)。他自幼聰明超群,在村塾就讀,常為塾師稱道:&ldo;這百餘蒙童之中,獨有秀夫為非凡兒。&rdo;稍長,喜讀愛國為民書卷,才思日漸敏捷,七歲便能詩文:十九歲時考取進士,與留下傳世警句&ldo;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rdo;的文天祥同榜。當時鎮守淮南的制置使李庭芝,以網羅人才著稱,他得知秀夫年輕有為,便禮聘到他的幕府任職。而淮南是當時天下賢能之士聚集的地方,有&ldo;小朝廷&rdo;之稱,所以陸秀夫在此處可謂如魚得水。陸秀夫的才思清麗,很少有人能夠比得上他,但他並不以此自傲。他的性情十分沉靜,不喜張揚。每當那些僚吏來拜訪、賓主互相取樂時,只有陸秀夫獨自一人在旁,默默無語。有時府中設宴擺酒,陸秀夫坐在席間,矜持莊重,不說一句話,人們都覺得他十分怪僻,難以接近,所以很少有人與他合得來。但陸秀夫治事有方、穩重幹練的才華,深得李庭芝的賞識和器重。即使官位升遷了也沒有讓他離開,這樣,秀夫在府中的地位越來越高,一直到主管機宜文字。德祐元年(1275年),元朝兵馬大舉進攻南宋,兩淮地區情況更加緊急,李氏幕府分崩離析,幕僚紛紛辭職,唯獨陸秀夫臨難不懼,與李庭芝同舟共濟,誓死抗敵。李庭芝深深為他這種疾風勁草的寶貴品格所感動,覺得他是一個難得的忠義之士。就忍痛割愛,把他作為砥柱中流之材推薦給朝廷,官至禮部侍郎。此時的南宋局勢更是惡化。當時,元軍在宋朝叛將呂文煥的引導下順江而下。沿江諸將多呂氏部曲,望風降附。如江州知州錢真孫,安慶知府范文虎紛紛以城投降。一直不敢出徵的賈似道迫於形勢也不得不率兵出征。他儘管來到蕪湖,可是並不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