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氏0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過消罪滅之象也’,這些無論是在現實的生活中,或是在夢中的感應,都是業障漸漸消除,福祉漸漸顯現出來了。
然不得執此自高。畫而不進。
‘高’就是傲慢。業障才消,若生驕慢則又墮落,決定不可貢高我慢。‘畫而不進’,“畫”是畫界限,到此為止就滿足,那你以後永遠不再進步了。應當要不斷再用功,更求進步,永遠沒有止境——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還是天天求進步;怎麼可以知足?在物質、精神生活上,我們應知足;進德修業、斷煩惱求智慧,永遠不能知足,要勇猛精進。
昔蘧伯玉當二十歲時。已覺前日之非。而盡改之矣。至二十一歲。乃知前之所改未盡也。及二十二歲。回視二十一歲。猶在夢中。歲復一歲。遞遞改之。行年五十。而猶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過之學如此。
這是中國的一位大賢人,春秋時,衛國大夫蘧伯玉,才二十歲,很年輕,他就覺悟了,就知道自己的過失,發願改過自新。
‘至二十一歲,乃知前之所改未盡也’,這就證明前面一句話,‘不得執此自高,畫而不進’——蘧伯玉做到了。他年年月月不斷的在反省,不斷的在改過,二十一歲時覺得二十歲雖然改,還有太多的過失。
‘及二十二歲,回視二十一歲,猶在夢中;歲復一歲,遞遞改之’,這是年年改、月月改、天天改。
‘行年五十,而猶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過之學如此’,蘧伯玉這段公案,是講古人改過這樣的認真,有這樣的恆心、毅力,證實他的忍辱、精進功夫,足為後人效法。
吾輩身為凡流。過惡蝟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見其有過者。心粗而眼翳也。
了凡告訴他的兒子,看看古人,再回過頭來想想自己。我們是凡夫,凡夫的過惡太多了。‘蝟’是刺蝟,是一種動物,全身都長著刺,若遇野獸侵害它時,它的刺完全豎起來——保衛自己。‘蝟集’,比喻我們過惡之多。
‘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見其有過者’,想想今天、想想昨天、想想去年、想想過去,好像沒有什麼大錯;沒有做過什麼錯事,這是什麼原因呢?
‘心粗而眼翳也’,我們的心太粗,我們的眼睛有翳,看不到自己的過失。看不到自己的過失,就不會改過,就永遠不會有自拔出頭的日子。所以蓮池大師教初學的人,用“功過格”來檢點自己的過失;發現自己的過失很多,才真正害怕了。但是改的方法,必定要從心上改。以心上改為主,事上改為輔助;正助雙修,理事兼修。
然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
我們學佛,實在得到一點利益,不但業障重看得出來,小小業障也能看得出來。不僅是對別人,自己小小業障也能覺察到。
‘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心’是心思,‘神’是精神。就是精神提不起來,做事情或者讀書,記憶力喪失了,很容易忘事。尤其是年輕人,忘事居然跟老年人一樣,這是業障!老年人真正有修行的,到了八、九十歲還是一樣不會忘事。
‘或無事而常煩惱’,沒有事就想事,這是業障。過去已經過去了,你想它做什麼?明天還沒到,想也是妄想。有的人很會想,想過去、想未來,一天到晚在想——叫無事生事,這個是業障。
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
‘赧然’,是不好意思;見到正人君子不好意思,心裡有愧疚。心地正大光明,見什麼人也不會有這種態度!‘消沮’,是精神頹喪,就是精神提不起來,萎靡而不能夠振作。
‘或聞正論而不樂’,不喜歡佛法的道理和孔孟的教誡。清朝在早期,宮廷裡面都念《無量壽經》,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