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了,因為家裡條件差,大姐捨不得離開家裡,就一直在家掙工分。象她這麼大的年紀,在農村早已經結婚好幾年了,但是大姐知道,如果她結婚走了,家裡的擔子會更重的。所以,一直對那些上門說媒的人,都婉言拒絕。為了這個家,大姐犧牲了自己,用弱小的身軀,承擔著男人們才能夠承擔的農業活。潘成的家鄉,盛產甘蔗,在鄉上有一個榨糖的糖廠,到了甘蔗收穫和季節,人們就會把甘蔗用那種當地人叫做“馬馬兒的”木製工具,每個人扛上100多斤重的甘蔗,送到十里跑外的糖廠。大姐也加入了這個隊伍,因為這個掙的工分高。在整個生產隊中,能夠找甘蔗到糖廠去的女人也是廖廖幾個,但是大姐卻一直堅持著。有一天,大姐扛了甘蔗回來,不知道為什麼,大伯家的那隻狗卻在大姐腿上狠狠地咬了一口,把大姐痛得流了好多血,讓大姐一個多月都沒法下地幹活。大姐難過地流淚了,潘成小小的年級看到姐姐,那樣,心裡也難過,但是卻幫不上什麼,只能夠嘆氣。大姐對潘成很好,在潘成5歲的時候,就開始教潘成數數,認拼音,逐漸地讓潘成學會了加法口訣和乘法口訣。潘成記憶力很好,很快把大姐教的東西都學會了,這讓家裡人很高興。因為院子裡好多哥哥姐姐到了小學四年級,連乘法口訣都是不會背的。到了6歲,姐姐就準備讓潘成上學了。那年,到了報名的時候,大姐為潘成準備好了上學的錢,讓他和三姐、四姐一起去學校報名。按潘成的聰明,開始上學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但是到了學校,卻出了個意外,讓潘成沒有報到名,回來了。回來大姐一問:“么弟,你為什麼沒有報到名呀?”潘成對大姐說:“我一去,我就聽到老師說,讓交作業,我不知道做什麼呀,所以我報不到名呀!”大姐一聽:“那是讓高年級的同學交作業呀,你們一年級的是不需要的。”不過,一想,弟弟也才6歲,沒報成也算了,村裡象他這麼大的孩子都還在玩,也就並沒有在意思。當然,也正是這次意外,讓潘成了接受更好教育的機會。
大家可能還不太清楚,在20世紀70年代,中國的教育相當落後,還有很多民辦學校。民辦學校的教育經費是由各個村上自籌經費的。老師也沒有指標,一般都是那些有個小學或者初中畢業的人來代課,就是我們原來說的民辦老師。在民辦的小學了,有個高中文化的老師就很不錯了,好多都是初中畢業的,甚至還有小學生教小學生的情況。潘成家最近的那所學校,就是大隊辦的,也算一所民辦學校。如果潘成6歲報上名了,他就會在那所民辦學校上學校。說實話,如果在那裡上學,估計受到的教育是不太讓人滿意的。也話我們可能會說,一個人能不能成才,全靠自己。可是,如果沒有良好的教育,可能很多聰明的人還是沒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潘成沒的報上名,對他來說,新的接受更好教育的機會才有了。從這個角度來說,潘成算是幸運的。
第二節開始上學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歷史上有決定意義的一年。潘成開始上小學了。潘成長大後才知道,他的成長,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與中國的改革開放一起走過的。
在離潘成家更遠的地方,走路可能要40分鐘的地方,是一所公辦的學校。那裡叫做一初小,有小學,也在初中。由於公辦小學相對較少,所以原來招生有限制,在潘成6歲那年,因為年齡不夠,所以不夠報公立小學,如果他6歲上學,也就只能夠讀民辦的村小了。當然,原來的人,包括大姐,可能都沒有意識到,民辦村小的公立的小學的區別,所以姐姐才會讓潘成6歲去報名讀書。大伯家的七姐,原來在村小代課,所以在登記需要上學的孩子的時候,七姐就把潘成的名字寫上了,想讓潘成到時候到一初小去上學。
8月30日,潘成和上初中的三姐到一初小去報到。報到的是個女老師,30歲的左右年紀,個子不高,胖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