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菊山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計程車在一個城中村的獨門獨院停了下來,兩人下車。
院門古香古色,院門上的一副對聯吸引了餘良的注意,上聯是:“但願世間人無病”,下聯是:“何妨架上藥生塵”,橫批是:“醫者仁心”。
對於上下聯的內容,餘良見過很多,內容都是一樣的,幾乎哪個藥店、診所都有,但橫批卻不盡相同,有的是“聚蓄百草”,有的是“天下平安”,還有的是“健康是福”,而這個“醫者仁心”,他還是頭一次見。
“劉半仙”領著餘良向裡走,院子裡尋醫問藥的人絡繹不絕,前院是診所兼藥鋪,門頭上掛著一個金色匾額,上書“濟世堂”三個大字,很是蒼勁有力。
繞過前院,“劉半仙”領餘良來到後院。與前院相比,後院很是清淨,餘良感覺有一種前後兩重天的感覺。
在後院的一個屋門前,“劉半仙”輕輕敲了兩下。不一會兒,一個面容清雋、兩鬢斑白、慈眉善目的老者開了門,把二人請到了屋裡。
透過“劉半仙”的介紹,餘良才知道這位老者就是“濟世堂”的堂主,名叫周德馨,祖上歷代行醫,是個中醫世家。
當餘良恭敬的向周德馨問好時,周德馨仔細地上下打量著餘良,微笑著點了點頭,一副很是投緣的樣子。
“請問小友,你想來我這裡學醫,不知你對醫道瞭解多少呢?”周德馨問道。
餘良搖了搖頭,他對醫道還真是一無所知。
周德馨微微一笑,慢慢說道:“醫道,既指醫學之道,亦指醫者之道。醫學之道謂之術,指治病的本領。醫者之道謂之德,指濟世救民之仁心,謹慎負責之品質,畢生鑽研之精神。
而中醫之道,源於人體生命之源,又歸於天地自然之中。中醫之道,是道法自然的智慧結晶,是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學。中醫之道,是順應自然規律,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透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中醫主要特點是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由陰陽兩大類物質構成,陰陽二氣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依存,並時刻都在運動與變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兩者處於一種動態的平衡之中,一旦這種動態平衡受到破壞,即呈現為病理狀態。而在治療疾病,糾正陰陽失衡時並非採取孤立靜止的看問題方法,多從動態的角度出發,即強調‘恆動觀’。認為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即‘天人合一’、 ‘天人相應’。人的生命活動規律以及疾病的發生等都與自然界的各種變化,如季節氣候、地區方域、晝夜晨昏等息息相關,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不同及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程度不同,其體質特徵和發病規律亦有所區別。因此在診斷、治療同一種疾病時,多注重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並非千篇一律。認為人體各個組織、器官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不論在生理上還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聯絡、互相影響的。因而從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現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多從整體的角度來對待疾病的治療與預防,特別強調‘整體觀’。”
餘良靜靜的聽著,儘管以前自己生病時也看過中醫,也喝過母親張桂花給熬製的中藥,但對於這些中醫理論,他還是第一次聽說,許多東西還始終處於一知半解狀態。
見餘良一臉困惑的樣子,周德馨進一步解釋道:“比如說,一個人生氣後有頭暈、眼花的表現,其病位並非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