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第1/2頁)
閔澤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三、 杜甫(6)
誰在褻瀆兩位詩人之間的友誼呢?這樣的讀者似乎比較多。宋人葛立芳的《韻語陽秋》說:杜甫、李白以詩齊名,正如韓愈所言&ldo;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rdo;確實難分伯仲。但&ldo;杜詩思而語奇,李詩思疾而語豪&rdo;。杜甫集中談到李白的詩篇很多,如&ldo;李白一斗詩百篇&rdo;,如&ldo;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rdo;、&ldo;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rdo;之句,這些詩句似乎在暗示李白詩歌寫得太快了,不夠縝密。而李太白談到杜甫,則說&ldo;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為問因何太瘦生,只為從來作詩苦&rdo;(《戲贈杜甫》),似乎在嘲笑他寫詩太費神勞力,&ldo;太愁肝腎也&rdo;。
這段話引起了好事者的濃厚興趣。大家檢閱李、杜二人的詩集,發現杜甫思念李白的詩篇較多,情感顯得頗為真摯,如《贈李白》、《春日憶李白》、《冬日有懷李白》、《天末懷李白》、《夢李白》,從題目上就可以看出他似乎無私無刻不在牽掛著對方。李太白寫給杜甫的是也就是那麼兩三首,其中一首還存在著爭議,那就是葛立芳提到的《戲贈杜甫》。唐人孟棨《本事詩》首次收錄此詩,並確認是李白所作,後來《唐摭言》、《唐詩紀事》、《舊唐書》等都正式將它列為李白作品。孟棨認為李白這這裡譏刺杜甫&ldo;拘束&rdo;遲鈍,唐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說它是李白的&ldo;戲諧&rdo;之作,嘲諷之意自然也是有的,所以《舊唐書&iddot;文苑傳》說:&ldo;天寶末詩人,(杜)甫與李白齊名,而(李)白自負文格放達,譏甫齷齪,而有&l;飯顆山&r;之嘲誚&rdo;。兩大偉人之間的不和諧,是許多正直善良的讀者所不願意麵對的,即使是無傷大雅的玩笑也不行。宋代以後,不斷有人懷疑它是贗作,如洪邁認為&ldo;所謂&l;飯顆山&r;之嘲,好事者為之耳&rdo;(《容齋隨筆》);仇兆鰲則說,&ldo;李杜文章知己,心相推服,斷無此語,且詩句庸俗,一望而知贗作也&rdo;(《杜詩詳註》)等。也有人認為這首詩正表現出了李白對於杜甫的深厚友誼,因為杜甫作詩向來是苦費心思的,他&ldo;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rdo;(《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因此詩的最後一句體現出了李白對杜甫的關心。不過,這樣的關心,聽起來還是很彆扭。
李、杜之間存在著深厚的友誼是毋庸置疑的,這友誼的不對稱也是理所當然的。當時李太白已經名滿天下,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而初出茅廬的杜甫還未寫出讓我們震撼的作品,思想與風格遠沒有成熟。其實,即使在杜甫創造出大量優秀作品乃至死後的相當長時間內,他依然不被人們所熟知。唐人最著名的選集《河嶽英靈集》(753年)所選作品的詩人達二十四位之多,李白入選的作品位居第三,有十三首,杜甫的作品一首未選。肅宗、代宗時代是杜甫創作的最旺盛階段,但高仲武的《中興間氣集》也沒有選錄杜詩。杜甫逝世後不久,潤州刺史樊晃編《杜工部小集》六卷,在序裡也是惋惜地說杜甫的詩歌只在江漢一帶流傳,甚至連江東一帶都還不知道他。
在與李白見面之前,杜甫最閃亮的作品,似乎就是那首《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首詩寫於開元二十八年(740)前後,初見李白則是在天寶三載(744)。開元二十九年,杜甫結束了他的第二次漫遊,回到了偃師(今屬河南),同司農少卿楊怡的女兒成親。天寶三載春夏之間,杜甫回到洛陽,結識了名滿天下的李太白,這是杜甫三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