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者桑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皇帝南下之際,已經集合了七十萬之眾,攻打中州北門戶——雁回關。只一日便攻破城牆,雁回關告急!至多一個月後,七十萬叛軍將侵入中州,京都危矣!
相傳昭平帝接到此軍報時,急火攻心,加上親征時受的暗傷,一口淤血噴出,便不省人事昏了過去。
…………
中州,是整個九州大陸的中心,是一塊由名為“九龍山脈”的陡峭環形山脈圍合而成的盆地平原。
如果從極高的天空向下俯瞰,會發現中州的地理形貌宛如一個“日”字。字的輪廓是環形的九龍山,中間的那一橫,則是發源於大陸西北高原天幕山脈並貫穿整個九州大陸東流入海的巨河——臥龍江。
臥龍江,真的彷如一條水龍般,自西向東擊穿了中州環形山脈,然後在中州內部陡然收窄了河道,與外圍九龍山上流下的眾多支流共同交織出了水系豐富、土地肥沃的一州十郡之地。
種種神奇的天造地設,彷彿有個偉大的天道意志在暗中謀劃般,構建出了中州這片令人歎為觀止的宜居福地,堪稱“天府之州”。
自人類文明發現這片肥沃的土地以來,中州就一直是九州毫無疑問的經濟、政治、商業中心,不僅因為這裡有最豐盛的農業物產,也因為中州擁有最無懈可擊的天然屏障。
在這一圈屏障之中,又恰好只有兩處地勢相對平緩的谷地,分別朝向南北兩個方位,加上東西兩處臥龍江的河道口,中州一共只有四處水陸可通行之處。
這四處緊要之地,經過歷代佔據中州的皇朝不斷建造、鞏固,最終形成了“南北兩陸、東西兩水”四座宏偉堅實的鐵壁雄關,也成為了九州各地進入中州的必經咽喉。
其中扼守北域與中州相連之處的,便是已被叛軍攻破的雁回關。
與其他三座雄關一樣,雁回關已經不能簡單地稱作為一個關卡,而應該被叫作“關城”。關口的城牆依山勢而建,千餘年前,關卡的城牆就已修築至百丈之高。
《天衍錄-地之篇》中對其有“雁行至,亦回返”的記載,因而後世改名“雁回關”。
原本這樣的險關,即便百萬雄師也難以輕易攻破。但梁王與襄王的叛軍,既然敢進犯雁回關,自然有所依仗——他們捕獲了號稱“天工巧匠”的世外方士成偃子,為叛軍打造了一門有“金”、“火”源術加持的巨型攻城火炮。
利用世外的力量,叛軍把雁回關的百丈城牆開啟一個缺口,幸好叛軍的資源只夠這門火炮發射一次。不過,這也讓原本可以輕鬆固守數月的守城戰,變成了慘烈的城牆白刃戰。
…………
中州四大關的核心守備,都是五萬護國玄甲軍。
護國玄甲,是除御林聖甲以外最忠於皇帝的軍隊,因為玄甲軍的統帥——四鎮指揮使及屬下所有大小將官、尉官、旗官幾乎都是土生土長的中州世家子弟。
他們忠於皇權,保衛中州,實際上就是在保衛自己的家族與地位。玄甲軍的標誌是一套覆蓋全身、漆黑如墨的鱗片烏鋼甲,這套裝備能夠抵擋世間絕大多數的箭矢。同時,他們統一配備一柄堅硬鋒銳的烏鋼長刀,可裂石分金。
護國玄甲的裝備只有朝廷的直屬工匠——來自少府司的御用煉器師才能打造,運用的是《天衍錄-工之篇》中繁複深奧的秘技,因此每一套玄甲裝備都極為珍貴,朝廷每年都要搜刮九州各郡的不少材料,才能彌補二十萬玄甲軍的裝備損耗。
昭平帝南下平叛時,帶走了南關“崇山關”的四萬護國玄甲,又從東、西兩關各抽調了兩萬軍隊,最危險的北關五萬玄甲一人未調,正是料到了北域叛軍可能的動向。
只不過,即便是已經展現出超凡軍事謀略的皇帝,也沒有料到北域叛軍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攻破雁回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