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樵守護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旭日東昇,晨光漸盛。
一如既往,起床後,邊沐先是打了套“五行拳”,將周身筋骨、血脈全都舒展了一下,直到後背微微發汗,邊沐這才上衛生間換了套衣裳,替換下來那套扔進洗衣機先泡著。
發糕、白水煮蛋、山藥夾心蒸餅,一大懷牛奶,一碟五香花生米,一份鮮薑片醃製的小鹹菜,一邊吃著,邊沐信手在旁邊茶几上翻了幾頁目錄。
不看則已,沒過多一會兒,邊沐心下不由暗自一驚。
成書於民國之前,具體年份已經難以查考了,舊紙舊版,不是手抄本,是真本,作者自稱複姓淳于,估計是化名,這號民間奇人只求留文於後世,不求顯達其名。
淳于先生自稱是位軍醫,留過洋,大江南北行醫數十年,算是比較早的那批西為中用的中醫新派人物。
根據五冊書羅列的目錄,邊沐驚奇地發現,這套舊書真不如翻譯為《名醫誤區》。
打公元1032年出生的錢乙談起,再到公元1110年出生的劉完素,那位淳于先生將包括張子和、李東垣在內的“金元四大家”品評了個遍。
不止如此,“熟地派”代表人物,張景嶽(1563年-1640年),傅氏女科代表人物,晉陽傅山(1607年-1684年),溫病派代表人物,吳鞠通(1758-1836),烏梅學派,劉鴻恩,火神派,鄭欽安,他都瞭如指掌。
隨後,從張錫純再到承氣派曹穎甫,還有那位名動一時的吳佩衡(1888-1971年),另外再加上小劑派名宿李翰卿,他是一個不落地評議了個遍。
那些名動一時的大名醫在那位作者眼裡多有不是之處,邊沐平時比較欣賞注重清絡、清營、養陰三法的吳鞠通,特意挑取關於吳鞠通的段篇章仔細研讀了半天,邊沐發現,這位淳于先生立論大膽,注重臨床一線實踐真實經歷,基本將吳鞠通比較明顯的失誤、不足之處提點了個底掉兒。
漸漸的,邊沐也就把早餐一事忘到一邊了,看著看著,不知不覺間,後背再次泛起一層淡淡的細汗。
那是讓淳于先生給嚇得!
一直以來,雖說邊沐並不侷限於“金元四大家”、明清、民國年間諸位名醫巨匠的新見、創見,當然,更不迷信所謂的一部《傷寒論》定千古那套泥古不化的教條,但是,以他經歷的臨床實踐經歷加以印證的話,邊沐還是認定那些名醫巨匠絕對不是凡人,個個極富大智慧,遠不是今人所能完整想象、揣測的。
而且,邊沐認定那些名醫巨匠個個天賦異稟,在某些方面早就或多或少超出《傷寒雜病論》的基本學術體系了,至少在基本內容方面是有所增擴的,當年上學那會兒他就寫過類似的論文提綱,只是時間有限,又沒有任何臨床經驗可以佐證,邊沐這才沒有花費寶貴時間做進一步揣摩。
一大早突然接觸到類似內容,邊沐確實吃驚不小。
“啪嗒”一聲,筷子掉地上了,邊沐這才意識到自己早飯還沒吃完呢,抬頭再看牆上的掛鐘,再不走可就要遲到了。
拿起一個白水蛋吃了幾口,拾掇拾掇邊沐匆匆出門打車直奔“四季港灣”小區出門診,手邊拎一購物袋,無紡布材質那種,裡面啥也沒放,就擱了那五冊舊書。
途中,邊沐挑出第三冊又翻了幾頁,漸漸的,他意識到所謂淳于先生絕對不是某個真人,那是一群有識之士的化名,這五冊舊書應該是個合集,集集體智慧於一身的合集。
寶貝吶!
而且,成文年代最遠甚至可以上推到明朝初年,也就是洪武年間。
“那就是說,數百年以來,這支神秘的民間力量一直就沒中斷過?!那……司徒鑑青怎麼說?!他跟這支神秘的民間學術研發力量是否存在某種必然的聯絡呢?!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