瑩瑩燦燦的高孝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漢元帝劉奭,字shi,生於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是漢宣帝劉詢與恭哀皇后許平君的嫡長子。劉奭出生數月後,其父劉詢便即位為帝,是為漢宣帝。劉奭的童年並非一帆風順,他幼年喪母,生活充滿了變故與不確定。
漢宣帝即位後,朝政並不穩定,尤其是霍氏家族對皇權的威脅日益嚴重。為了保障太子的安全,漢宣帝挑選了後宮中素來謹慎而無子的王婕妤作為劉奭的養母,並冊封她為皇后,即後來的邛成太后。在王皇后的悉心照料下,劉奭逐漸長大成人。
地節三年(公元前67年),年僅八歲的劉奭被漢宣帝立為太子。這一決定不僅是對劉奭個人才能的認可,也是漢宣帝對王朝未來的深思熟慮。然而,劉奭的太子生涯並非一帆風順。他目睹了父皇重用法家人物,對下屬動輒施以刑罰,這使他深感憂慮。
一次,劉奭在陪父親用餐時,鼓起勇氣進言道:“陛下使用刑罰略有點過分了,應該多多重用儒生。”漢宣帝聽後臉色驟變,嚴厲地反駁道:“漢朝自有漢朝的制度,本就是‘王道’與‘霸道’兼用,怎能像周代那樣單純依賴‘德政’?況且那些俗儒不懂世事變化,好古薄今,連‘名’與‘實’都分不清,怎能將國家大事託付給他們?”說完這番話,漢宣帝長嘆一聲:“亂我家者,太子也!”
儘管漢宣帝對劉奭的治國理念有所保留,但出於對已故許皇后的感恩與報答,他最終沒有更換太子。劉奭因此得以繼續他的太子生涯,並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逐漸成長。
黃龍元年十二月甲戌日(公元前48年1月10日),漢宣帝駕崩。癸巳日(公元前48年1月29日),太子劉奭即位為帝,是為漢元帝。他改年號為“初元”,開始了自己的統治時期。
漢元帝即位時,漢朝雖然表面上仍然強盛,但內憂外患已初露端倪。豪強地主兼併之風盛行,中央集權逐漸削弱,社會矛盾日益激化。漢元帝體弱多病,難以親政,於是將政事無論大小都委任給宦官石顯等人處理。這一做法導致了宦官專權的現象日益嚴重。
漢元帝即位後,對儒生表現出了極大的信任和支援。他重用儒臣如蕭望之等人,希望他們能夠推行仁政,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然而,這一做法卻遭到了宦官石顯等人的強烈反對。
蕭望之等人深知外戚放縱、宦官擅權的危害,於是向漢元帝建議糾正這一弊端。他們提出中書是國家政事之本,應由賢明公正之士掌管,而不是由宦官來掌控。然而,漢元帝卻未能果斷採納這一建議。相反,他因為性格優柔寡斷而陷入了長時間的猶豫之中。
最終,在宦官石顯等人的挑撥離間下,蕭望之被逼自殺。漢元帝雖然對此深感震驚和悲痛,但卻沒有懲治逼死蕭望之的幕後黑手——石顯等人。這一事件標誌著儒臣與宦官之爭的失敗,也預示著漢元帝統治時期的政治動盪和危機。
隨著儒臣勢力的衰落和宦官勢力的崛起,漢元帝的威權逐漸旁落。宦官石顯成為朝廷的實際掌控者,他勾結外戚和見風使舵的儒臣,結成了強大的政治聯盟。在這個聯盟的控制下,朝廷綱紀紊亂、吏治腐敗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漢元帝雖然明知宦官的危害性,但卻未能採取有效措施來遏制這一趨勢。他的天真想法認為宦官沒有家室、不會結黨營私,但實際上卻正中宦官們的下懷。他們不僅在內宮結成了緊密的“內黨”,還與外戚和儒臣勾結形成了“外黨”,共同操縱朝政、興風作浪。
在這種背景下,外戚勢力也逐漸崛起並對朝政產生了重大影響。特別是史丹、許嘉等外戚成員與宦官石顯等人狼狽為奸、沆瀣一氣,使得朝政更加混亂不堪。漢元帝雖然身為天子,但實際上卻成為了傀儡皇帝,一切朝政大事都由宦官和外戚說了算。
在經濟方面,漢元帝時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