瑩瑩燦燦的高孝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簡介
周武王姬發,是西周王朝的開國君主,他的生平充滿了傳奇色彩。作為周文王姬昌與太姒的嫡次子,姬發不僅繼承了父親的遺志,還透過一系列的政治和軍事手段,成功地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建立了周朝,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新紀元。
二、人物生平
1、先周崛起與繼位
周武王姬發的出生年份雖不詳,但他的成長和崛起卻與周國的強盛緊密相連。在周文王姬昌的治理下,周國逐漸強大,形成了“天下三分,其二歸周”的局面,這為後來滅商奠定了基礎。姬昌去世後,姬發繼位,成為周武王。他繼續重用賢良,以姜太公(即姜尚)為軍師,弟弟周公旦為太宰,同時召公、畢公、康叔、丹季等良臣也各當其位,使得周國的政治蒸蒸日上。
武王繼位後,不僅對內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還對外積極爭取聯合更多的諸侯國,以壯大自己的力量。他審時度勢,為滅商做了充分的準備。為了便於進攻商都朝歌,武王在灃水東岸建立了新都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這一戰略決策為後來的伐紂戰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2、孟津觀兵
周武王即位後的第二年,他率領大軍先西行至畢原(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文王陵墓祭奠,然後轉而東行向朝歌前進。在這次行軍中,武王在中軍豎起寫有父親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自己只稱太子發,意為仍由文王任統帥。這一舉動不僅體現了武王對父親的尊敬,也顯示了他的謙遜和策略。
大軍抵達黃河南岸的孟津(今河南省孟津縣)時,有八百諸侯聞訊趕來參加。人心向周、商紂王孤立無援的形勢已形成,諸侯均力勸武王立即向朝歌進軍。然而,武王和姜尚卻認為時機還不成熟,他們擔心倉促進軍會導致失敗。因此,在軍隊渡過黃河後,武王又下令全軍返回,並以“諸位不知天命”告誡大家不要操之過急。這次滅商預演,史稱“孟津之會”或“孟津觀兵”,它不僅展示了周軍的實力,也進一步堅定了武王滅商的決心。
3、武王伐紂
孟津觀兵後,武王一面加緊練兵,一面派人去探聽殷商的動向。經過多次探聽,武王得知殷商已是“讒惡進用、忠良遠黜”,內部矛盾重重,分崩離析。他覺得征伐紂王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決定發動滅商戰爭。
武王即位後第四年春天,他拜姜尚為帥,發兵五萬渡過黃河東進。大軍到了盟津,八百諸侯也率兵前來助戰。武王在盟津舉行了誓師大會,向全體將士發表了被後人稱為《牧誓》的著名誓詞。他痛斥了紂王的暴政,號召將士們奮勇殺敵,為天下蒼生謀福利。
誓師典禮結束後,武王便率大軍浩浩蕩蕩地殺奔商都朝歌。一路上勢如破竹,很快便打到了離朝歌只有70裡的牧野。雙方軍隊在牧野附近擺開了陣勢進行決戰。紂王雖然擁有70萬大軍,但這些軍隊中一多半是臨時武裝起來的奴隸和從東夷捉來的俘虜,他們對紂王恨之入骨,不願為他賣命。因此,兩軍剛一交鋒,奴隸們就掉轉矛頭,紛紛倒戈投降,配合周軍攻打商軍。紂王所謂的70萬大軍頃刻間土崩瓦解。
牧野戰敗後,紂王逃回朝歌,感到已沒有回天之力,便命人將宮裡珍寶都搬到鹿臺,然後放起火來,自焚而亡。朝歌的百姓聞聽紂王已死,便列隊歡迎周軍入城。武王入城來到鹿臺,看到紂王的屍體便連射三箭,並砍下紂王與妲己的腦袋,懸掛在宮廷外的白旗下示眾。紂王的兩個寵臣惡來、費仲也被斬首。從此,延續了600多年的殷商王朝徹底滅亡,史稱武王克殷。
關於武王伐商的史實,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的利簋可以證明。利簋又名武王徵商簋,為周武王時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1976年出土於陝西臨潼。利簋腹內底部鑄有銘文4行32字,大意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