瑩瑩燦燦的高孝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簡介
商鞅(約公元前390年—前338年),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人。他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和軍事家,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商鞅輔佐秦孝公,積極推行變法,使秦國迅速崛起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商鞅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多個領域進行了深刻的改革,為秦國的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他的變法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最終導致了他的悲慘結局。
二、人物生平
1、早年經歷
商鞅出身於衛國的公族家庭,有學者推測他可能是衛國國都帝丘(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或濮陽市濮陽縣)人。然而,關於商鞅的具體出生地仍存爭議。
商鞅自幼便展現出非凡的才智和志向,他熱愛刑名法術之學,深受李悝、吳起等法家先賢的影響。年輕時,商鞅曾投奔魏國,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對商鞅的才能非常賞識,認為他是難得的人才。
然而,商鞅在魏國的仕途並不順利。公叔痤病重時曾向魏惠王推薦商鞅,說:“商鞅年輕有才,可以擔任國相治理國家。”但魏惠王認為公叔痤已經病入膏肓,語無倫次,因此沒有采納他的建議。公叔痤又讓商鞅趕緊離開魏國,以免遭到不測。但商鞅明白魏惠王不會採納公叔痤殺他的建議,因此並沒有立即離開。
2、投奔秦國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繼位。面對諸侯爭霸的嚴峻形勢,秦孝公決心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於是在國內頒佈了求賢令,廣納天下英才。商鞅聽說後,認為這是一個實現自己抱負的好機會,於是毅然決定投奔秦國。
商鞅透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見到了秦孝公。然而,在初次見面時,商鞅用帝道遊說秦孝公,孝公聽後直打瞌睡,並透過景監指責商鞅是個狂妄之徒。五日後,商鞅再次會見秦孝公,用王道之術遊說,但孝公仍然不能接受。商鞅第三次會見秦孝公時,改用霸道之術遊說,終於獲得了孝公的肯定。最後,商鞅暢談富國強兵之策,孝公聽得十分入迷,二人暢談數日毫無倦意。
3、醞釀變法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國國內進行變法,但又擔心國人議論紛紛,因此猶豫不決。於是,他召開朝會命臣工商議此事。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
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他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以歷史進化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的復古主張,為實行變法作了輿論準備。
4、施展變法
頒佈墾草令
變法之爭結束後,秦孝公於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頒佈《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的序幕。《墾草令》的主要內容有:刺激農業生產、抑制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和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等。
第一次變法
《墾草令》在秦國成功實施後,秦孝公於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這次變法的主要內容有:改革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建立二十等爵制、嚴懲私鬥、獎勵耕織重農抑商、改法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等。
第二次變法
為了便於向函谷關以東發展,秦孝公於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徵調士卒修築新都咸陽,並將國都從櫟陽遷至咸陽。同時,商鞅在秦國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