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觀測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有一對異姓兄弟,他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舉止幾乎一致,雖非雙生子,卻擁有比雙生子更為默契的心靈相通。這兩位便是商周時期的孤竹國王子——伯夷和叔齊。
孤竹國,位於現今的冀東區域,是當時灤河沿岸較早的奴隸制諸侯國之一,於商朝初期,約公元前1600年,因商朝分封同姓諸侯而立國。
伯夷和叔齊,傳說是孤竹國國君的長子和三子,生活在商朝末年。國君在位時,深感商紂王暴虐無道,欲在亂世中保全孤竹國,認定長子伯夷和三子叔齊皆具賢能,能夠接掌國家大任。然而,國君意欲叔齊繼位。國君去世後,叔齊出於對兄長伯夷的尊重,遵循長幼有序的禮法,提出應由伯夷繼承王位。伯夷卻堅決推辭,認為父王遺命應由叔齊繼位,為了成全叔齊,他選擇了逃離孤竹國。叔齊見狀,亦不願違背兄長意願,隨後亦離國出走,最終國君次子承襲了王位。
流亡在外的伯夷和叔齊在渤海之濱巧遇,他們決定藉此機會避開商紂暴政,選擇隱居生活,與東夷部落共處,期待太平盛世降臨。當得知西方周族日益強大,周文王品德高尚,治國有方,他們認為那裡才是理想的歸宿,於是長途跋涉來到了周族的根據地岐山。
不幸的是,到達岐山時,周文王已駕鶴西去,其子周武王繼位。武王聞訊後派遣周公姬旦前往迎接,並許諾給予他們相應的高位厚祿。然而,伯夷和叔齊認為此舉並非他們崇尚的仁德之道,對投奔西周感到失望。
不久,周武王率軍東征商紂,他們挺身而出勸阻,認為武王在其父喪期興兵,是對孝道的違背,且以下犯上,有悖仁義。然而,伐紂大勢已定,伯夷和叔齊未能阻止戰事的發生,最終被姜尚勸離戰場。
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戰爆發,商紂王麾下的軍隊臨陣倒戈,周武王得以迅速擊敗商朝,建立周王朝,成為天下共主。
然而,伯夷、叔齊對於周以智謀策略顛覆商朝,藉助兵力征戰,借神權美化戰爭的行為深感不齒,他們不願接受周朝的統治,發誓不再食用周朝的糧食。他們遂遷至首陽山隱居,僅靠採集野菜度日。即使周武王親自邀請他們出山並許以高位,也被他們斷然拒絕。
最後,他們在採集野菜時,遇到一名婦人指出野菜生長在周朝土地上,亦屬周朝之物,他們聽後頓悟,決定徹底絕食。經過七日的飢餓煎熬,他們生命垂危之際,唱出了心中的悲歌,表達了對往昔神農、虞夏盛世的懷念以及對當前局勢的無奈和哀嘆。最終,伯夷、叔齊雙雙餓死在首陽山上。
孔子對伯夷和叔齊的讓國之舉,以及他們寧死不食周粟的氣節給予了高度讚揚,稱他們為“古代的賢人”,認為他們的行為彰顯了“仁”的崇高道德境界,儘管最終餓死,但他們是“求仁得仁”,並無任何遺憾。
喜歡中國歷史故事請大家收藏:(www.630zww.com)中國歷史故事【630中文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