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9 章 三合一(捉蟲) (第1/6頁)
孜然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崔鵬飛對文章和字型的要求,其實並沒有其他老學究們那麼高,當然,這也跟他的為人準則有關係。
若是單論文學水平的話,崔鵬飛其實是沒有岑夫子高的,甚至崔鵬飛對儒學的很多思想觀點都是持批判反對態度的。
他為官之初曾寫過一篇名為《科舉論》的文章,其內容點名科舉取仕不該以儒學經義作為唯一標準,應當適當削減四書五經佔比,加入且加重其他諸如兵法、律法、建造冶鐵等等更為經世致用的科目,同時也對科舉文章將來可能會形成固定結構體系表示了擔憂。
歷史的發展證明了崔鵬飛文章的前瞻性,然而於當時乃至如今,他這篇文章得到的只會是攻訐批評和所有讀書人的敵視。
也好在當時天下還沒有統一,暫且只打下了南方正在向北推進的啟元帝又是草根出身,讀書認字都是從造反開始的,他對孔孟儒學沒有什麼崇拜,只是拿來當穩定統治的工具,這篇文章他甚至是在妻子,也就是如今的太皇太后房裡看到的。
啟元帝覺得崔鵬飛是個人才,幫忙壓下這篇文章沒有讓輿論發酵,還重用了崔鵬飛,帶著他一起打天下,登基為帝后更是越過一眾老臣,讓年紀輕輕的他當了文官之首,撒手人寰之際還封他為三大輔政大臣,足以可見啟元帝對崔鵬飛的信任愛重。
不過即便在啟元帝的插手之下,《科舉論》沒有流傳出去,但當時朝堂中該知道的都知道,崔鵬飛早已經被儒生除名了,當年他能那麼順利的被趕下相位,何嘗沒有這些人的推波助瀾呢。
正因如此,桃李滿天下的岑夫子被視作當代大儒,同樣也算是教導過不少人年齡還比岑夫子大不少的崔鵬飛卻沒有這個名頭。
只是那些人大抵死也沒想到,當權者想要的不是廢了他,而是借廢他之名直接廢除相位。時至今日那些傢伙已經被崔鵬飛差不多都熬死了,而他也對虛名早已沒有了留戀,沒有要為自己正名的意思。
總而言之,崔鵬飛是真的不要求文章要辭藻華麗展現文字優美,但要求低不代表沒要求。薛瑾安文章的慘不忍睹甚至讓崔鵬飛都忽略了他字型本身的缺陷。
崔鵬飛是真的有試圖教會薛瑾安寫文章。
然而他的教導只實行了三天就結束了,這三天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教寫文章從學生入門到老師入土。
不是老師不努力,實在是老師年紀大了受不得刺激,看薛瑾安的文章,崔鵬飛的情緒每每都要來個在懸崖來回跳般的跌宕起伏,如此三天之後,本來風寒已經好得差不多了的崔宰直接躺床了。
老大夫一把脈,便忍不住勸道:“都一大把年紀了犯不著跟小輩計較,兒孫自有兒孫福,不理兒孫你享福!您若聽我一聲勸,長命百歲不敢說,九十歲我保你活。”
八十大壽都過了的崔鵬飛:“……”
“罷了罷了,七殿下又不需要科舉,文章寫得如同冤鬼索命又有何妨?往後上朝了封王了,大臣們難道還能寫摺子參他嗎?他
下。”
這原本是醫者考核的制度,不管什麼病都能醫治就是十全,十全便是上上等、完美。而在他們看來,薛瑾安就是什麼難度的題都能做,都難不倒他,非常符合十全的評價。
其實一開始稱得是十全先生,只因他們認為能回答這樣題目的薛瑾安必然不可能是個小年輕,很有可能是戶部或工部的官員——畢竟戶部掌天下錢財戶籍,對各地的稅收狀況都十分了解,而水利、屯田各項工程等都歸工部管,若是對大啟各地風土人情最瞭解的,當屬工部。
還是後來有人提出薛瑾安每次出現的時間都是白天,好像根本就不上值一樣,後面問的最多的也是策論題,大抵是個學子,這才開始改口叫十全公子。
也正是因此,也有人開始懷疑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