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天派流浪的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一一展示。管一窺豹,即可見沈括之才,的確是涉獵極廣,且建樹頗多,稱他為\"北宋第一全才\"實至名歸。
三、沈括的缺點
不過,就是這樣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卻因致命的缺點而備受時人詬病和質疑。還被斥為\"小人\",視之為\"科學上的巨人,道德上的矮子\",真真是歷史的遺憾。
沈括原本是宋神宗時期支援王安石變法的重要成員,也深得王安石信任,得以擔任三司使要職,負責管理全國的財政大權。
王安石第一次罷相後,沈括開始對\"戶馬法\"提出異議,認為邊境養馬不一定具有戰鬥力,還增加財政負擔;又指出\"免役法\"存在嚴重的弊端,應變更\"所有人都需要上交財物\"的規定……
沈括這些原本針砭時弊的主張卻被蔡確、呂惠卿等人不懷好意地中傷,說他這是\"小人行徑\",是\"牆頭草\",是為了取悅舊黨而急於跳出來反對\"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復相後,即對沈括開始不滿,以為他倒向舊黨,從此不再信任。
第二件事便是蘇軾蒙冤的\"烏臺詩案\"上,有人認為沈括才是\"告密者\"。起因是他曾奉旨去調查兩浙農田水利工程。期間,他與好友蘇軾多有詩文往來。沈括回京復職時,說是他最先將蘇軾在詩文中諷喻時政的句子找了出來,專題報告給了宋神宗。
由此,引發\"烏臺詩案\",御史臺當即奉旨奔赴湖州抓捕蘇軾。沈括也就更加坐實\"小人\"之名。
第三件事,則是沈括取得靈武之役的勝利後,向朝廷提出經營橫山、構造城防抵禦西復的建議。
宋神宗同意後,委派欽差大臣徐禧負責鄜延的防禦事務。哪知,高高在上的徐禧一到邊地,便無視沈括的主張,偏著力修築邊遠的永樂城。
沈括為避免與徐禧正面衝突,沒有阻止,任徐禧決斷一切築城事務。
元豐五年,西復抓住戰機,一舉攻陷永樂城,徐禧及宋軍2萬五千人被殺。沈括在增援無望之下,只得退守綏德。
宋神宗惱怒之下,將沈括撤職查辦,貶為筠州團練副行使,隨州安置。
1085年,宋哲宗繼位後,大赦天下。沈括改到毗鄰故鄉的秀州任團練副使。後因整理《天下州縣圖》有功,於元佑四年任朝散郎。
由此,沈括獲准得以歸隱潤州,安度晚年。
四、沈括的悲涼
沈括陡轉直下的命運,其實也很悲涼。這位集大成的科學家,一代\"科學巨匠\",卻被視為人品差的\"道德矮子\",從而被打入另冊,人們不怎麼看好,以致《宋史》也沒有為他單獨立傳。
這是沈括的不幸。當然,也是他致命的缺點造成的。
沈括最大的缺點就是個性懦弱,遇事妥協。兼之他在仕途上缺乏圓潤的處世藝術,不願\"鬥爭\",習慣於秉持\"老好人\"思想。
他原本得到王安石的看重,這也算知遇之恩。可惜,沈括偏偏選擇在王安石罷相後,提出不同的變法主張。
這明顯不合時宜。其實有不同的觀點,並沒關係,變法前前提出多好。
可沈括卻擔心那時提出不同的看法,會與恩相王安石起正面衝突,抹不開情面之下,從而放棄了指出早已發現的變法中的問題。
沈括選擇在王安石罷相後提出,這在爾虞我詐的宦海極有可能是為自己挖坑,授人以柄而被逐出圈外。
在後來的欽差大臣徐禧築永樂城一事上,沈括仍沒吸取教訓,還是遇事妥協,不敢堅持自己的正確主張。
典型的\"老好人\"思想害了他。
沈括明知應修築古烏延城防禦,面對徐禧堅持要修永樂城時,卻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