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天派流浪的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字,是押韻的。
故這首古詩,還兼具詩歌的\"音韻美\"與\"形式美\"。可以說,它既有寫景之中的\"理性美\",也有寫意之中的\"情緒美\",二者有機結合,真正做到了景與意的高度融合,顯示出客觀與主觀的和諧統一。
由此而言:《登鸛雀樓》的確是壓鼎詩壇的千古力作,大家們也只能望其項背。
三、另有不同凡響的玄外之音
《登鸛雀樓》是王之渙人到中年時,登上古蒲州城外黃河岸邊的鸛雀樓即興寫下的詩篇。出生於公元688年的王之渙,其實一生坎坷,沒有做多大的官,也只活了55歲,卒於公元743年。
難能可貴的是,王之渙並沒有因為自身坎坷的經歷而頹廢,而是秉持特有的樂觀豪邁精神,這是盛唐了不起的人文特質。
他這首詩,就顯示了這樣的正能量。除了勵志外,更有不同凡響的玄外之音,讓你不畏艱難昂揚向上:
那就是對歲月流逝的感懷。畢竟歲月匆匆,年華易逝,人生不過百年,登高望遠,更需不畏艱險;面對困境,更要不斷激勵自己,不斷振作起來,才能\"更上一層樓\",不因歲月無情的離去而傷感,不因萬境歸空而一無所有空悲切。
正是《登鸛雀樓》有這麼多元的內涵,杜甫在24歲時仿作的\"五律\"《望嶽》,儘管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高度,還是略遜一籌;王安石在29歲時登飛來峰,也有\"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的說理,但強調的卻是撇開遮眼的障礙物,境界上欠了些;蘇東坡47歲登廬山而寫下的《題西林壁》,在意的點重在明理:無論怎麼看,廬山還是廬山。
可見,詩人的經歷不同,站的角度不同,立意也就不同,即便是一樣的題材,表達的意蘊及境界還是有所差別。
即便大唐果州刺史暢當寫下一樣的《登鸛雀樓》(迥臨飛鳥上,高出塵世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寫得也很壯闊,也很經典,還是\"只識彎弓射大雕\",顯得單薄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