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 (第1/2頁)
侯門十三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4),「左右不忍」一句,也證明瞭呂布應該是頗得人心才對,不然何來不忍一說。從「布令左右取其首詣操」一句,又可以看見與演義上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呂布其實並不怕死,不然就先投降了再說,何必要左右取自己的首級去見曹操,他的「乃下降」,應該是還想有「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的一日才做如此舉動的,其實這個也說明呂布對自己能力的自信,他相信曹操會需要他這樣的豪傑來平定天下,所以在言辭間還是自有其豪氣在的。但是在演義中直把呂布寫成個貪生怕死的人,還特意杜撰安排了張遼罵呂布怕死一節,實在又是小說家們一個大大的曲筆。再由這個說開去,呂布雖然想「天下不足定也」,可是他最多也只僅僅滿足於一個「明公將步,令布將騎」的衝鋒陷陣的大將和「共秉朝政」重臣角色,可以說自始至終,並沒有割地稱王的野心,比之後來動輒稱帝稱王的那幾位要好上許多,而且在徐州時還一直在謀求回朝從政。先時,「天子在河東,有手筆版書召布來迎」,因為「(呂)布軍無畜積,不能自致」,所以呂布「遣使上書,朝廷以布為平東將軍,封平陶侯」,哪知道「使人於山陽界亡失文字(即封官的詔書和印綬)」,於是這個時候已經是司空的曹操「又手書厚加慰勞布,說起迎天子,當平定天下意,並詔書購捕公孫瓚、袁術、韓暹、楊奉等」,呂布知道後大喜,於是「復遣使上書於天子曰:&l;臣本當迎大駕,知曹操忠孝,奉迎都許。臣前與操交兵,今操保傅陛下,臣為外將,欲以兵自隨,恐有嫌疑,是以待罪徐州,進退未敢自寧。&r;答太祖曰:&l;布獲罪之人,分為誅首,手命慰勞,厚見褒獎。重見購捕袁術等詔書,布當以命為效。&r;太祖更遣奉車都尉王則為使者,□詔書,又封平東將軍印綬來拜布。太祖又手書與布曰:&l;山陽屯送將軍所失大封,國家無好金,孤自取家好金更相為作印,國家無紫綬,自取所帶紫綬以籍心。將軍所使不良。袁術稱天子,將軍止之,而使不通章。朝廷信將軍,使復重上,以相明忠誠。&r;布乃遣登奉章謝恩,並以一好綬答太祖」。這一段時期呂布和曹操的關係相當微妙,其中厲害暫且不說,至少可以說明呂布很想堂堂正正地回朝做個天子腳下的階下臣的,後來東海蕭建為琅邪相,治莒城,「保城自守,不與布通。
布與建書曰:天下舉兵,本以誅董卓耳。布殺卓,來詣關東,欲求兵西迎大駕,光復洛京,諸將自還相攻,莫肯念國。布,五原人也,去徐州五千□裡,乃在天西北角,今不來共爭天東南之地。莒與下邳相去不遠,宜當共通。君如自遂以為郡郡作帝,縣縣自王也!昔樂毅攻齊,呼吸下齊七十□城,唯莒、即墨二城不下,所以然者,中有田單故也。布雖非樂毅,君亦非田單,可取布書與智者詳共議之……」
(15),尤其是後面給蕭建書中「君如自遂以為郡郡作帝,縣縣自王也!昔樂毅攻齊……布雖非樂毅,君亦非田單,」幾句,和曹操的《讓縣明本志書》中的「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一句幾有異曲同工之意;而「天下舉兵,本以誅董卓耳。布殺卓,來詣關東,欲求兵西迎大駕,光復洛京,諸將自還相攻,莫肯念國」之說,誠為當時實情,前面的「天子在河東,有手筆版書召布來迎,布軍無畜積,不能自致」,和他與曹操的戰役中因為沒有糧草而退兵兩事,又互相印證了呂布的確是想西迎漢帝而力不能,這也都可以說明他的理想是做個漢朝的臣子,並無不臣之心。也許他對王允對他說:「努力謝關東諸公,勤以國家為念!」的囑咐還沒有忘懷。因此我說他比「郡郡作帝,縣縣自王」、「自還相攻,莫肯念國」之流的諸侯們好多了,從這個意義上說,至少呂布可算得是個大漢朝的「忠臣」。從這些來看呂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