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攪混水(中) (第1/2頁)
柯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若效仿太祖年間的舊事?"
"以吏為官?"
幽靜的乾清宮暖閣內,天子輕飄飄的話語好似在平靜的湖面上投下一塊巨石,瞬間引來了一片譁然。
包括三位閣臣在內,即便是由朱由校親手提拔的兵部尚書王在晉,戶部尚書畢自嚴等人也不由得目瞪口呆,只覺心中咯噔一聲。
天子的這番做法,是要將國朝兩百餘年以來的"規矩"徹底打破吶,此舉的性質比恢復"武科"還要惡劣數倍不止吶。
"陛下,此舉萬萬不可。"
"國朝科舉取士乃是慣例,焉可破例?"
主管朝中官員升遷的吏部尚書周嘉謨最先反應過來,其蒼老的臉頰上滿是驚恐之色。
官吏,官吏,雖然僅僅是一字之差,但雙方之間的地位卻是天差地別,宛若鴻溝。
自太祖朱元璋於南京建國稱帝以來,除卻在洪武元年等少數時期,因國家長期遭受戰亂,需要快速恢復社會秩序的原因,曾破例允准"由吏轉官"之外,此後兩百餘年間,朝廷的官員皆是由進士中選取。
縱使這項制度如今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官員出仕最起碼也得有個"舉人"的功名。
反觀那些在地方上"從政"數十年的吏員,只怕連個"秀才"功名都少吧?
若是對這些人給予特權,允其"由吏轉官",朝中寒窗苦讀十數年的進士們又該作何感想,天下所有讀書人又該有何反應?
與此前的復建稅課司與恢復武科相比,"由吏轉官"才是真正足以影響大明國本的動盪之策。
想到這裡,暖閣中的朝臣們不管立場如何,皆是紛紛將決然的目光投向案牘後的年輕天子,大有"堅守底線"不鬆口的架勢。
"破例?"
"天官此話怕是有些偏頗吧"
案牘後的天子冷冷一笑,目光犀利如刀,刻意強調了"破例"二字,並從案牘上拿出了幾封早已準備多時的冊本。
這"由吏轉官"的規矩可是太祖昔日親自定下的,何談破例?
此外,成化年間,彼時的憲宗皇帝也曾設立不經吏部,不經廷議和選拔的"傳奉官"。
如今他不過是遵循"祖制",恢復昔年的舊例,又有什麼打緊的?
"陛下,"見朱由校如此"巧舌如簧",吏部尚書周嘉謨不由得為之語塞,一時之間難以尋到反對的理由,但眸子中的不滿和驚疑卻愈發濃郁。
太祖朱元璋驅逐韃虜,再造山河,縱使"任性些",朝中也無人敢反對;即便是憲宗皇帝,也能對遼鎮建奴"犁庭掃穴"並抵禦蒙古韃子,武德充沛,君臨四海。
相比較之下,眼前的天子才剛剛繼位不過一年多的時間,國朝也深陷"內憂外患"的磨難,局勢豈可同日而語?
"回稟陛下,"相顧無言片刻,內閣首輔方從哲緩緩起身,澀聲道:"如今山東遭災,百姓人心惶惶,不若先行賑災,日後再議此事?"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如若朝廷在如此"敏感"的當口,繼續冒著天下之大不韙,恢復太祖年間的"祖制",允准"由吏轉官",以充實稅課司的人員,只怕瞬間便會引發一連串的惡果吶。
"就以山東為試點。"
"由楊漣等人全權負責。"
沒有理會首輔的"善意",案牘後的天子目光冷凝,話語中充斥著不容置疑的味道。
長痛不如短痛。
與其令躲在背地裡的"魑魅魍魎"不斷上躥下跳,倒不如令他們主動離開暗流湧動的水面。
"遵旨"
見天子態度堅決,全然不給他們反駁的機會,心中早已沒有了太多"銳氣"的首輔方從哲便欲言又止的躬身應是